亚洲私募信贷“如火如荼” 本土创投如何差异化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9-24 16:35

随着私募信贷在欧美创投市场日益火热,越来越多亚洲创投机构开始积极拥抱这项新型投资方式。

近日,高瓴资本私募信贷团队招募了多位董事总经理,准备发力这项全新业务。

所谓私募信贷,也被称为私募债务融资,具有非公开、抗周期、高回报等特点,其特点是向各行各业高成长公司提供用途多样的贷款,包括直接贷款、专项贷款、过桥贷款等,主要服务销售额在数千万-数亿美元的高成长企业。

与高瓴资本类似,不少国内创投机构日益重视私募信贷业务发展——他们除了发行专注私募信贷的新基金产品,还将现有基金产品的更多资金转向私募信贷投放。

“以往,我们的私募信贷业务,主要是向个别企业提供过桥贷款(帮助企业在获取新一轮融资前补充资金流动性),但现在,我们将过桥贷款、专项贷款、直接贷款等业务纳入专门的私募信贷部门运营管理,此举有助于提升私募信贷业务的服务覆盖面与业务规模。”一位国内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直言。

在他看来,私募信贷之所以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越来越多企业不愿“折价融资”。

去年以来,受宏观经济波动加大与创投资本投资趋于谨慎等因素影响,众多企业不得不在原先估值基础上“打折”,才能完成新一轮融资。但此举不但令原先创投股东“不满”,还可能影响企业IPO前景。

为了避免折价融资局面出现,越来越多企业纷纷转向“私募融资”解决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此举一大好处就是企业估值不受影响。

美国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Sidley Austin)合伙人帕提夫·里希(Parthiv Rishi)直言,折价融资对于众多初创企业而言,就像是一个“污点”,不利于后续的融资与IPO,因此众多企业创始人都希望寻找股权融资之外的其他资金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面向亚洲市场初创企业所发起的私募信贷基金资产规模至少达到25亿美元,且随着涉足私募信贷业务的创投机构日益增加,下半年这个数值还将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信贷也成为创投机构在市场低迷状况下获取募资的新路径。毕竟,私募信贷不但能向出资人LP提供年化8%-12%的信贷利息回报,且项目退出方式相比股权投资更加灵活,令出资人感到投资安全性进一步增加。

多位创投业内人士指出,私募信贷并非“无风险信贷”——若企业在这轮经济波动周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创投资本的股权投资+私募信贷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能否做好私募信贷业务,同样考验创投机构的投资眼光与项目风控能力。

企业不愿“折价融资”催热私募信贷

在股权投资市场低迷之际,私募信贷日益成为企业补充现金流的新选择。

一位国内半导体研发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正在运作一笔2亿元人民币的私募信贷,由参与B轮股权融资的一家大型创投机构提供相关信贷资金,年化利率约8%。

“相比传统银行需要信贷抵押物,私募信贷的操作相对灵活。”他告诉记者,比如这家创投机构允许企业以部分股权进行质押,且承诺会协助企业寻找新的创投机构参与新一轮融资,以偿还这笔贷款本息。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会选择私募信贷,还在于创投机构私募信贷的尽职调查与决策流程相对更快,相比传统银行需要企业递交大量财务数据,并对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估值,导致信贷决策流程较慢,创投机构早已对企业业务发展前景与技术研发实力有着深入了解,所以很快就同意这笔私募信贷资金发放,有效解决企业新产品研发推广的资金需要。

这位国内半导体研发企业负责人承认,自己之所以选择私募信贷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不想“折价融资”。

受宏观经济波动与创投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创投机构将企业估值压低约30%,令他相当“受不了”。

“私募信贷的好处,就是我无需牺牲企业估值,就能获得业务发展所需的资金,且私募信贷的年化利率相对较低,企业业务现金流完全可以覆盖利息支出。”他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寻求私募融资的国内高科技企业日益增多,其中多数都是不愿进行折价融资但又急需资金维持业务发展的高成长企业。

上述国内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感慨说,近期企业家向他们寻求融资时,只字不提股权融资,都在讨论私募信贷。这背后,一是除非万不得已,企业家是不愿将估值打折40%-50%进行股权融资,二是越来越多企业家发现私募信贷也能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

他直言,私募信贷与过桥贷款有着本质的不同,过桥贷款主要是企业在寻求下一轮股权融资前,通过创投机构的短期贷款解决资金周转压力;但不少企业提出的私募信贷期限,可能长达2-3年,因为他们打算一次性筹集资金应对未来2-3年业务发展资金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内部也对部分VC/PE基金产品投资策略做了调整,将更多资金用于私募信贷。”他告诉记者。他们内部测算过,考虑到部分股权投资项目面临失败风险,不少股权投资基金的年化回报率约在18%,若将更多资金转向私募信贷,这些股权投资基金的年化回报率可能下降约3个百分点,但仍能满足多数出资人的收益预期。

期间他所在的创投机构一度担心这些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出资人LP会反对投资策略调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多数出资人也赞同将更多资金用于私募信贷,因为他们认为在当前环境下,股权投资面临项目IPO退出难与收益低等挑战,不如将资金贷款给企业收取利息更稳妥,此举还能令企业有足够资金度过经济波动周期,降低股权投资基金的项目投资失败风险。

海外创投与本土创投的差异化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国内创投机构积极布局私募信贷业务,西方国家大型创投机构也纷纷进军亚洲私募信贷市场,面向中国、东盟、印度等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私募信贷解决方案。

记者获悉,去年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与KKR均推出首只面向亚洲的私募信贷基金,规模分别为12.5亿美元和11亿美元。

市场还传闻近期软银集团也在积极布局推出私募信贷基金,主要向成熟期科创企业提供私募信贷融资。

这背后,是这些大型创投机构发现亚洲私募信贷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前些年大量全球创投资本扎堆投资亚洲地区高成长企业,但随着近年创投市场低迷令这些企业很难获取理想估值的后续股权融资,因此他们纷纷转向私募信贷,在不影响企业估值的情况下获取业务发展资金。

据Preqin的数据,2021年,面向亚洲的私募信贷基金融资规模在全球的占比不到5%,无法满足当地企业的私募信贷融资需求。即便过去一年多时间亚洲私募信贷基金不断增加,但企业私募信贷融资缺口仍然巨大。

21yield负责人卡米尔·克雷奇(Camille Krejci)表示,当前规模较小的亚洲初创公司存在巨大的私募信贷融资缺口,尤其是科技、软件、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高科技初创企业融资需求尤其旺盛。

不过,面对西方国家大型创投机构来势汹汹,亚洲本土创投机构如何在私募信贷业务“分得一杯羹”,俨然成为一大挑战。

前述国内创投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其实两者的投资边界相对清晰。

西方国家大型创投机构的私募信贷业务主要偏向亚洲地区大型企业,单笔私募信贷金额动辄数千万美元-数亿美元不等,他们的策略是通过信贷资金扶持这些大型企业稳健发展,一旦IPO市场好转就推动企业上市“还本付息”。

相比而言,亚洲本土创投机构的单笔私募信贷金额小很多,多数仅有2000-4000万元人民币,且本土创投机构寄希望企业能在创投市场好转时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还本付息”。

“此外,亚洲本土创投机构更擅长借助本土化团队运营能力,赋能这些企业接触更多业务机会与客户资源,助力企业营收增长以增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进而降低私募信贷违约风险。”这位国内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直言。相比而言,西方国家大型创投机构对私募信贷的风险管控,主要来自某些资本运作——当企业深陷经营风波而无力还本付息时,他们有权为企业寻找新的战略投资者或潜在收购方,从而实现私募信贷资金“获利退出”。

在多位创投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在私募信贷市场,西方国家大型创投机构与本土创投机构对优质企业的争夺将趋于激烈,但考虑到亚洲私募信贷市场发展空间足够大,双方若能采取差异化的业务发展策略,理应都能获得可观的市场蛋糕。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