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豆瓣9.2,华东师大教授刘擎×吴冠军共同导读,这本书值得一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1 21:00

这是今年最让阿信意外的一本新书。

一个重要原因它的知识密度很高,学术气息很浓,要读懂不太容易,关键是还很厚,在扉页上印着这样几行小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

(18ZDA017)

成果

显示着它硬核高冷的气息,阿信拿到新书时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估计看的人不会太多。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本小众新书却获得了众多小伙伴的热烈讨论与一致好评,豆瓣上洋洋洒洒写出了19篇长书评,给出了9.2的超高评分。

它就是——《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迈向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

作者吴冠军,获澳大利亚墨纳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奇点政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站在当下这个“未来已来”的位置上,虚拟现实同样成为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拐点。

从年初一直火到现在的ChatGPT,到三大科技巨头(索尼、苹果、Meta)争相发布的的头显产品,各种极具“现实感”的虚拟世界正在向我们涌来。

《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技术喧嚣的底层肇因,堪称我们理解未来、思考未来的最佳读物。

但正如书名所示,这本书跨越了科技、物理学、政治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理解起来颇费功夫。

近日,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建投书局,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与作者吴冠军教授,共同对《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进行了通篇解读。

顺便提一句,在《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的开头,吴冠军教授接写下了这样一句献词——“献给刘擎教授”。

以下是本次对谈的精华摘录,完整直播回放,大家搜索“中信出版集团”视频号即可播放。

《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的结构是怎样的?

吴冠军:学科之间其实壁垒是非常森严的。

元宇宙,是一种前沿技术;而量子力学,则属于物理学范畴。可以说,研究物理学的跟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是两拨完全不同的人。

那我为什么要在《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中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拉到一起讨论?接下来,就是我的解释。

首先,在今天这个时代,各种新的技术名词,比如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等,开始不断地涌向我们,这意味着我们的未来,正随着这一个又一个将深刻影响我们社会、重组我们对社会理解的技术而成型。

我们就用元宇宙来说,什么是元宇宙?我认为,凡是不涉及头戴显示器的元宇宙都不是元宇宙,为什么?

我们可以回到历史,看看电影作为一个全新技术诞生的时期,当卢米埃尔兄弟在一个地下室,关掉灯开始放映影片时,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原来现实世界是真的可以去跟另外一个发光世界去产生一个包括情感在内的深层次互动的。

然后,又有了另外一个发光的世界——电子游戏,我们通过这样一种互动技术,得以去跟各种虚拟的事物产生真实的体验。

而元宇宙就是这种发光世界的3.0版本,这个技术使得我们能参与到屏幕里的那个世界的构建。那么头显做一件什么事?它把你的整个观感,主要是视觉,几乎全给包裹进去了。

因为我们知道,视觉为人类贡献了超过90%对现实世界的感官信息。

所以元宇宙带给我们的,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一种重组现实感的可能性。

于是,我们就可以开始问一些问题、做一些思想试验了:我们知道元宇宙技术麻烦的地方,就是要戴一个头显。随着技术的升级,现在有点重的设备,往后会不会越来越轻,最后到了“羽量”级别?

接下来,我们再来点细思极恐的假设,会不会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头上就戴了这样一个没有重量、看不见、拆不下来的“头显”呢?

如果是真的话,那我们是不是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元宇宙”里,你看到的所有东西:光线、颜色……都是元宇宙给的。

那接下来,我们该如何重新去理解我们的生活、我们眼前的现实?这个时候就是量子力学登场的时候了。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底层:分子、原子、亚原子,跟我们的肉眼,或者我们肉眼的加强版:望远镜、显微镜看到的规律是完全不一样的。

反过来就是说,你以为的那种非常真实的“现实”,只不过是一个通过大脑深度加工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眼中的“现实”,和元宇宙中的“现实”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所以我一直说读书不能很简单地读,吟诵两句孔子、柏拉图就完了。他们没有我们今天的视野、没有物理学实验,也没有元宇宙技术,那我们把这些因素都加进来之后,再重新思考我们的现实,它落点是什么?

落点是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里生活,我们希望我们看到的是怎样一个世界?

如果我们的世界和元宇宙中的世界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那我们是否能像玩游戏那样,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游戏世界里,你拿把刀,我拿把刀,我们有很多玩游戏玩家,我们是选择彼此先PK,还是选择组队,去面对前方很多的挑战:大妖怪、大怪物、大危机……毕竟你知道,如果不好好玩,就会game over。

我们这个世界不好好玩,我们同样会game over。

所以《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这本书最后希望的是,能够引发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身的思考:我们该怎么生活,怎么才能让这个世界不那么早地game over,这里就涉及到了很多伦理、政治层面的问题。

量子物理学向我们揭示,我们宏观世界生命勃发的景象,都是量子层面上的微小粒子都过互相触动所涌现出来的结果,同理,我们每个人的细小互动,也能对人类整体命运产生影响。

这不是人类自我中心的,这叫人类中心主义。这样的人是不会跟行星有关系的,甚至不会跟另外一个人有真正的关系。所以我在这本书里将其归结为“互动本体论”,或叫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

刘擎:总的来说,人类整个文明的发展是从自然到虚拟,再到人造自然。

这一过程的发生,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比如,人类本来都是原始部落,然后扩张到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再到我们现在的全球化,怎么做到的?

我们先是依偎在大自然怀抱里满怀敬畏地探索,到了近代科学以来,人们就开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操纵自然。

大家知道写了《新科学》《新工具》的培根,他有一句名言说得很形象——“我们要把大自然放在刑具上拷打,逼他说出真相”,但我仔细考证了,不是他说的。

总之就是,以上过程使得人类有了一个机械的宇宙观,从自然到人体,所有的现象都由一套物理规律的背后发挥作用,掌握了这套原理之后,人类就可以发明各种东西。

所以现在,我们没有人生活在真正的自然环境当中,所有的环境都是人类改造过的,这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又需要找一点质朴的感觉,重新回归到自然中去,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便成为了当今人类的一种“乡愁”。

这就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是《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中提到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以前只有少数哲学家才会思考。

但现在,却成为了不少有小孩的家庭在思考的日常话题: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在玩游戏,搞这些“邪门歪道”,这真的是在不务正业吗?

对不起,说不定以后打游戏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就是一个game。

这就回到了吴冠军老师提到的特别重要的一点:由于技术的发明,使另外一种生活是可以想象的,即,全沉浸式的虚拟现实。

我们会突然发现在那样一种现实当中,我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我们只需要维持自己非常低的生物生存基准即可,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做。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那么这样一个元宇宙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中信出版集团去年出版了大卫·查默斯《现实+:每个虚拟世界都是一个新的现实》的中文版,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虚拟的就是现实。

简单点说,他认为,我们的现实建立在“现实感”的基础上,如果现实感是一样的,那“我们的世界”和“元宇宙世界”就是同等真实的。

这里还涉及一个知识,我们以为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物理的,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形而上学”,因为原子什么的,我们是看不到的,更不用说量子理论了。

所以你看,我们感受到的实在世界它是那么实在,但是追到底层以后,会发现它是非常虚的,因此,物理现实跟虚拟现实在底层逻辑上是一样的。

《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想告诉我们什么?

刘擎:看了《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之后,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吴冠军教授,为什么要引入一个量子物理学的视角?

还有一点,是我觉得值得商榷的:福柯的那一套,你认为他走得不够远,走得再远一点的话,就是你说的“政治学的量子转向”,但我认为他讲的微观权力逻辑就不在物理学的范畴之内。

再一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政治上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建立一个经典的以本体论为基座的政治学。

吴冠军:玩元宇宙的朋友就知道,它有一个分辨率对吧?

多年前,我们一开始玩游戏的时候是640x480游戏。

刘擎:吃豆子。

吴冠军:然后越来越清晰,还有一个概念叫刷新率,玩元宇宙你会累,就在于刷新率不够。我们玩游戏的时候,这技术叫GPU,它呈现得越来越让你感觉不到任何的“颗粒”。

反之,像现在的电视屏幕,你走进了看,“颗粒”越多,就越假。

所以我在《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里有一章,标题就是《我的高清世界,令我怀疑人生》,就是当你拉近到一定程度,真的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忽然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的连贯性是成问题的。

引入量子物理学,其实就是带来了一个思维点。去年去世的拉图尔,我书里面致敬了他,他说,我们应该自然科学划掉,我们没有自然科学家,你研究的自然“已经是人工的”。

所以我们跟这个世界发生的关联,在物理意义上的,是各种信息在我们的脑海里深度加工后形成一个model。

我们今天有了量子思维,这是一个思维的武器,正如霍金所说,我们看这个世界其实是依赖于大脑去“加工”的。

在座各位应该全部看过3D电影、立体电影对吧?事先都会发你一副眼镜,这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有多少朋友知道它的原理?

通过左边的镜片,放进来全部是垂直的偏振光,而右边眼镜放进来的是水平的偏振光,所以原则上你两只眼睛会“收到不同信号”。

我们现在两个眼睛其实看同样的信号,虽然有个距离,我们产生从某种角度的夹角对吧?有种立体感。

但是你设想一下,如果两只眼睛进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信号,会怎么办?你看到的会是完全错乱的世界吗?

奇迹发生了,因为大脑也受不了这么一个完全不连贯的画面,它最后进行了一个深加工,所以最后的效果是amazing的,突然之间你发现你看到的恰恰是个完整的、立体的图像。

一个拳头可以从画面打到你的鼻子上,字幕在前面,东西在后面,这个画面你知道是假的,眼睛在欺骗你,你知道是假的,因为原理你知道的,这两个镜片你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的,但是奇迹发生了,我们的大脑在做深加工。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是不能依赖的世界。

我们凭直觉看到的很多东西,得出的情绪:喜欢、讨厌、开心、悲伤……不妨先停一停,去追问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面我们经过怎样的深加工,让你说出了这些伤人的话?

改变一些模型,或者说我们通过批判性的方式来使得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有那么一点不同,这个变化就大了,我们就有可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的可能性。

还是那句话,你看到的都是经过深加工拼凑出来的,我们的大脑有可能在欺骗我们,它在构筑虚拟现实,而我们却将它判断为真的现实、真的感受。

我们可以参考“假手实验”:

明明榔头敲的是你的假手,但很多实验者都会痛到跳起来,这个痛感是假的,体验上却是非常真实的。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做那么多的讨论,其实只做一点,你不能轻易相信对于你来说是真的东西。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很多的东西不够“高清”,更何况我们还有这么一个大脑,它让我们不去看那么支离破碎的东西,怕我们会受不了。

很多事情的秘密,你去探究一下都会特别好玩,不要怕学科跨得很大。

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尤其年轻人,思维的方式就是一个,这是好人、这是坏人,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对世界,一定多一点好奇心,要多追问,我们从怎么个框架里面看到这些事情,我们如何去做一些改变,甚至是用我们的行动的方式去参与这个世界的进程,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谷歌公布量子计算进展:不到五分钟顶超算10的25次方年
财联社 2024-12-10
这本书被抢购,让人眼前一亮
团结湖参考 2024-09-25
生活|看完这本书,你只想去自由奔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6
张朝阳、徐一鸿谈物理学史和物理直觉:创造性比知识更重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5
荐书|有关龙,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8
荐书|有关龙,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8
《亲爱的数学》:蛋糕掉落,为何常是有奶油一侧着地?
北京日报 2023-07-23
新知|进入“宇宙+”时代的启蒙指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