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本科高校应以校地合作求发展
中国教育报 2023-09-19 20:37

我国中小城市的部分本科高校,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办学资源紧张、师资力量薄弱、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地理位置不佳等问题。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新生人口的缩减,可以预计,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那些收缩型城市)的本科高校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城市本科高校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活力的内在需要。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途径,则在于推进和深化校地合作。

首先,深化校地合作,有利于中小城市本科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校地合作可以促进中小城市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贴合地方需要,充分做到“因地制宜”,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

其次,深化校地合作,有利于中小城市本科高校获得充足的办学资源。高校是资源依赖型组织,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办学资源。中小城市本科高校通过校地合作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建立联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进而集聚发展所需的资源,促进学科专业快速发展。

再其次,深化校地合作,有利于中小城市本科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校地合作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不二法门。通过校地合作,高校可以与政府、企业等积极沟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助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建设,有利于实现人才供应端和需求端有效对接,促进应用型学科快速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中小城市本科高校的校地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校地合作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例如:有些政府部门对高校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发挥协调者、引领者的作用;有些高校以自我为中心,服务意识不强,学科专业设置“贪大求全”,忽视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追热、追新,忽视解决中小城市的生产实际需要;有些院系在人才培养上“闭门造车”,忽视对学生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企业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创新意识薄弱,不太愿意付出成本跟高校合作,或是在合作中缺乏交流沟通;等等。

要改变上述状况,中小城市本科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以下责任。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校地合作战略规划。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开展座谈会、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各方实际能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制定长期和阶段性的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中,要明确各主体责任和义务,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校地协同发展战略。校地合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小城市本科高校也要在学校内部制定校地合作发展规划,抓住校地合作契机,积极推动教育结构优化配置,向高质量应用型高校转型。

二是完善制度架构,优化合作运行机制。中小城市本科高校应建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校地合作相关事宜。政府、企业等组织也需成立专班,安排工作人员进驻校园,及时沟通反馈各方需求以及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校地合作顺利有序开展及时扫清障碍。学校还可以主动聘请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主、行业领袖等担任学校各类组织机构的委员、顾问、兼职教授等,使学校各类政策的决议和执行覆盖社会各层面,更加贴合地方的实际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等主体还可以共建信息交流平台,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通过定期的交流总结不断提高校地合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其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高校应及时调整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注重教师的实际贡献,如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企业的“卡脖子”难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等。同时,还要将教师参与校地合作的工作量和贡献度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并在职称晋升上给予充分体现,鼓励更多教师积极投身校地合作中,助力高校和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爱生 米艳玲,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研究院)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