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文化论坛 | 黄志坚:拥抱、引领与融合 新科技条件下的出版产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11:48

出版承载着将人类思想文化整理、呈现、传播的重要功能,其历史演进过程与科技特别是技术发展相生相伴、互相促进,天然具有科技与人文双重属性。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改进与推广,都曾极大推动了图书普及。一部中国出版史,就是一部以科技创新持续降低文化传播成本、扩大文化传播范围、提高文化传播效率,进而形塑中华文明的动人历史。进入当代,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迭代推进,对出版模式和传播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促进出版繁荣发展的创新机遇,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内容和文化消费广受欢迎,以严肃阅读、深度阅读为主要特征的出版不断弱化、处于弱势。如何认识与应对科技带给出版等传统文化业态的影响,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重要前提。这里,有三点想法分享,就教各位大家。

一、科技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出版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助力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有力推动了出版业的创新和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经营效率得到明显提升。随着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和信息传播效率极大提升,出版活动可选择的内容急剧增加,出版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我国年出书品种从改革开放时的1.5万增加到目前的50多万。编辑加工的传统人工单线式流程与即时在线交互性作业加快结合,信息即时反馈也促使美编、印制、营销等内容生产外围环节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出版生产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二是编辑与受众之间供需互动显著增强。出版物供应链条从传统的单向逐级供应转向各环节直接对接市场的树状链条,读者可以直接与编辑和作者对话,多样的文化需求因此获得极大释放。大数据等应用可以使出版机构更精准定位读者群体,回应读者反馈,比如依据销售数据策划选题、开发凸显个性化需求的定制类产品和彰显稀缺性的限量版产品等。这些新的文化需求又促使供给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三是产品服务形态日益丰富多样。出版内容作为核心资源和创意源头,与各种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融合,催生了多种新型业态。如知识付费平台、在线课程平台、家庭教育平台等,打破以往只能通过纸质书本获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让知识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生动、多元。同时,新技术手段让出版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平面的文字或图画,以更加立体多维、具象化的形式被展现出来,实现“沉浸式”阅读。当然,也可以呈现其他文化形态,加快了互联网时代出版内容的转化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拉动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出版生态带来的风险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定意义上讲,当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对文化尤为如此。有三个方面的矛盾需要我们关注、需要我们加以平衡。

一是迎合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不平衡。我国人口众多,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更应合理引导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始终是出版业必须坚守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但不得不看到,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让出版产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贴近市场的同时,也更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过分地一味地迎合受众需求,放松了对出版物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追求与表达。

二是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不平衡。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秉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多元并存的开放胸怀,但过分追求所谓的“文化多元”和“标新立异”,也会对主流文化的传承发展造成冲击。不得不看到,网络用语逐渐替代了日常表达,表情包回复逐渐替代了书面行文,长短视频逐渐替代了经典文本,虽然这些新潮内容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乐趣,但这些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也容易让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疏远相对严肃、完整、且有深度的经典阅读,优秀传统文化有被消解的风险。

三是生产效率和内容质量的不平衡。科技发展提高了文化生产力,也改变着文化生产的节奏和模式。面对受众连续专注时长的下降和“眼球”争夺战,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过分追求速度、忽视内容质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得不看到,原创性、积累性、系统性的优质出版活动和出版作品有被边缘化的风险,打击了文化原创积极性,挫伤了文化创作活力。不得不指出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应用,在带来内容生产的革命性变化的同时,是否会导致文化创作者、文化从业者产生工具依赖心理,削弱自主思考、主动创新能力,已成为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抓住机遇、防范风险,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一是主动拥抱新兴技术,坚持为我所用。马克思曾指出,科技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科技应用。出版业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发展日益加深,有合作共赢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但主流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出版业既要“不忘初心”秉持优良传统,更要“以我为主”立足自身优势,顺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和读者消费习惯,在内容创新化、形态多样化、服务多元化上主动尝试、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出版供给端对文化需求端的适配度。积极运用大数据、按需印刷等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灵活性和精准度,破解“大生产、大发货、大库存、大退货、大报废”的行业顽疾,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治理效能探索新路径。

二是引导创造高层次需求,坚持弘扬主流价值。出版最主要的职责还是传播主流价值,最核心的功能还是保障文化传承创新。要在推动读者“多读书”的同时,把现代人有限的阅读精力引导到“读好书”上来,努力实现满足需求与振奋精神的统一、符合大众口味与提升大众品位的统一、适应快速阅读与消解浮躁心态的统一。出版长期积累形成的策划、编辑、翻译、审读等专业能力,及其所代表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终将成为一种值得信赖甚至是值得标榜的文化消费取向。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来传播信息、传递能量,打通线上线下“两个文化消费场”,从而引导舆论新趋势、市场新走向。

三是完善出版经营管理,坚持苦练内功、强身健体。具备一套科学的融合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实现高效出版、精准出版,已成为现代出版企业转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运用新型工作方式打通数据阻隔、畅通内部循环,全面提高人力、资金、书号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要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建立统一权威、共享共有、覆盖全面的出版业数据平台,突出核心内容资源的实际转化效率,为制定完善行业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要统筹研究振兴出版业的体系化政策措施,完善行业经济政策,优化行业法治环境,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空间。

文/黄志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2023年9月15日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出版社文创,文化底蕴与商业智慧的和谐交响
工人日报 2024-12-03
人工智能赋能全民阅读 引发新潮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数智化时代,出版业如何拥抱新技术
科技日报 2024-07-26
为青少年阅读赋能 中信出版少儿文化集团发布多元立体阅读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明朝人怎么“出书”?这场直播带您了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4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 出版融合创新之路在何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0
出版业深度融合之路怎么走?全域兴趣电商助力出版社转型升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论坛举办 纵论AI大模型浪潮下出版产业价值重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