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探寻北京“园中园”之雅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6 13:00

◎户力平

金风送爽,又到了赏秋时节。北京旅游景观众多,但有一种景观别有特色,这就是“园中园”。其小巧精致,自成一局,体现的是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建筑风格。在领略京城园林“大景观”之时,不妨再寻游一下藏于僻静之处的“小景观”,所领略的历史与文化,更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北京市属公园中隐藏着20处“园中园”

所谓“园中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一种总体布局的手法,体现的是“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建筑艺术风格。

“园中园”一般藏在园中的僻静之处,如果不特别关注,在寻游时很容易忽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称:园林作为直观艺术,其景物贵在“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而“园中园”的建造,既可使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也可使人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品味不同层次的景致,为旅游平添更多情趣。

“园中园”自成格局,相对独立,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景中有景,园中有园”上,用富有意境的文化景观与区域内园路串联,构建出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交流空间,给游人营造一处幽静、雅观的“微景致”。寻游于此,既可以静心而坐,也可以伫立一隅,于宁静之中沉思、冥想,享受一份静默之感。

在北京市属公园中,隐藏着20处鲜为人知的“园中园”,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多有趣闻与掌故。如北海公园静心斋、濠濮涧、画舫斋,中山公园愉园、来今雨轩,颐和园谐趣园、画中游、玉澜堂,紫竹院公园筠石苑,香山公园见心斋、致远斋、水泉院等,建筑风格不同,各有独特的景致。

静美“园中园”:北海之静心斋

慈禧觉得乾隆起的名别扭,改为“静心”

北海公园是京城最古老的皇家园林,而静心斋、画舫斋和濠濮涧是其中知名的“园中园”。

为了使寻游更富情趣,我特意邀请在北海公园工作了20多年的王师傅给我做“导游”。我们从北海公园北门入园,往南一走,就来到太液池北岸,再向西走,便来到静心斋门前,但见门檐下匾额上“静心斋”三个金字端庄而凝重。

王师傅介绍说,静心斋的历史有260多年,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第二次巡视江南回京后,诏令在“西苑三海”之一的北海仿建一座以叠石为主景,配以亭榭楼阁、一步一景的“园中园”,以为读书之所,并赐名“镜清斋”。“镜”,即“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则是清心寡欲,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内涵。

“那为什么现在叫‘静心斋’呢?”我不解地问。

王师傅言道,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慈禧到西苑(北海)踏青赏景,当巡至镜清斋门前时,驻足许久。此时清朝已日渐衰落,她也心知肚明,所以越看越觉得“镜清”二字不吉利:“镜清”乃“镜中之大清”,大清国怎能如一面镜子,到头来空空如也?慈禧太后思量再三,便将“镜清斋”改为“静心斋”,典出《庄子·达生》:“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意为知觉、领悟,即使心灵安定宁静。

原来如此,这“静心斋”三个字颇有寓意。

走进静心斋,顿觉景致清幽,或许是我们来得比较早,园中几乎没有游客。穿过连廊,首先来到“抱素书屋”,这就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

据王师傅介绍,“抱素书屋”取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乾隆帝亲笔题写了门前的对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意思是把闹市当仙境,心灵自可远离尘俗。依泉石做伴侣,兴致就倾向雅静幽远。这里为静心斋内一座相对独立的小院,由抱素书屋和韵琴斋两座建筑组成。从太液池东北方向引来流水,形成泉瀑,水声如抚琴低吟,有似碧玉落盘,故有“韵琴斋”之名。

随后,我们来到西北侧的“叠翠楼”,这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在静心斋增建的,并亲笔题写了匾额。其为两层阁楼,造型齐整,上下均面阔五开间,带有回廊,顶部檐角飞翘。楼旁置有假山石,参差错落,加上低矮的灌木、倾斜的古树,衬托得叠翠楼更为整齐、庄严。因是全园的最高点,置身于楼上凭栏观望,不但可以欣赏静心斋全园景致,还可以远眺琼岛胜景、景山风光,是一个观景的绝妙之处。

在静心斋里走走停停,王师傅如数家珍般地讲述了许多发生在这里的人文趣事。

静心斋门前曾设有小火车站,当年慈禧常乘小火车从中南海仪鸾殿寝宫来此用膳。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将静心斋修葺一新,作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宴请宾客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此完成了《我的前半生》的写作。

典雅“园中园”:颐和园之谐趣园

三趣、八景您了解多少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北京最有名的“园中园”,位于万寿山东麓。

从东宫门入园,穿过仁寿门,沿着德和园东侧过道,一路向北,再向东,便来到谐趣园。这是一处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园中园”,为乾隆帝仿照无锡惠山脚下寄畅园建造的,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称其“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之意,改名为“谐趣园”。

步入园中,见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虽然园子的面积不大,但亭台楼阁,精巧布局,一幅江南园林的风光。

据颐和园研究室的朋友介绍,谐趣园有“三趣”。一为“声趣”:注入池塘的泉水落差有一二米,经过山石的叠堆成九层,使山泉的流水声音高低顿挫,犹如琴韵,所以泉边有一块石头上镌刻“玉琴峡”三个字。二为“楼趣”:一座瞩新楼,园内看是两层,外侧看是一层。逐步登高,可以直接步入瞩新楼的上层,一览远山近水之景色。三为“桥趣”:园中有五座石桥,最为著名的是知鱼桥,位于园内东南角,桥头石枋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取自《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石枋上乾隆帝题写的对联:“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

此外,谐趣园还有“八景”:知春堂、湛清轩、瞩新楼、澄爽斋、知鱼桥、饮绿亭、寻诗径、涵光洞。漫步于此,可谓一趣一景,或隔廊观景,或隔窗相望,赏心悦目,别有洞天。

朋友介绍说,谐趣园里最有故事的景观,莫过于知鱼桥,据传当年乾隆、嘉庆、道光、慈禧都喜欢在这里钓鱼。这老佛爷钓鱼有个毛病,每次钓鱼,都要让三四个太监陪她一起钓鱼,但第一条鱼必须是她先钓上来的,以显示她钓鱼技术高超。

诗境“园中园”:颐和园之画中游

总设计师是乾隆皇上的梦

走出谐趣园,沿原路至长廊向西而行,十几分钟之后便来到修缮一新、近日重新开放的颐和园另一处“园中园”——画中游。

据《颐和园志》载:画中游位于听鹂馆北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高低错落,风景如画。建筑群由画中游楼(堂)、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楼、游廊等组成。其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陪衬亭台,以爬山游廊连通上下,布局对称,互不遮挡,景观空间层次变化分明,景区大量堆叠山石,围植松柏,构成山地小园林特色。

有关画中游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以京西瓮山及山前水泊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

一天,他乘舟在昆明湖上寻游,发现佛香阁西面有一处山坡空着,没有什么建筑,便想在此修建一组景观,遂令样式房工匠制作烫样(模型)。几日后烫样便制作好了,可乾隆帝御览后很不满意。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便随老者徜徉于画卷中,那真是一步一景,看得他龙颜大悦。梦醒之后,乾隆还想着梦中的迷人景致。上完早朝之后,便急忙让画师把梦中所见景致画了下来。但见画面上亭、台、楼、阁、廊、堂错落有致,松柏、翠竹相植其间,美如画境,乾隆是越看越喜欢,即兴赐名“画中游”。随后令工部以此画卷为蓝本,在万寿山上造景。

画中游景区建成后,乾隆帝多次寻游于此,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共在此题诗16首,赞美这里的优美景致。

在此寻游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澄辉阁与画中游楼檐下悬挂的匾额是相同的,均为“画中游”三个大字。一般来说,同一建筑群中匾额上的字是不能重复的,于是向颐和园的朋友请教。

朋友介绍说,澄辉阁位于建筑群中轴线最南端,当年是乾隆在御园中赏景的地方,而画中游楼在最北端,是乾隆景后小憩品茶的地方。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西郊御园时,画中游也未能幸免。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在颐和园中盘踞达一年多的时间,画中游又遭到破坏。此后慈禧动用巨款再次修复。民国时修缮画中游景区后,澄辉阁本应悬挂“澄辉阁”之额,但由于疏忽,制作匾额时,没有制作“澄辉阁”匾,而是制作了两块“画中游”匾额,遂将一块挂在了澄辉阁檐下,另一块挂在了画中游殿檐下,由此出现了同一建筑群内有两块相同匾额的现象,且延续至今,从此“澄辉阁”被误称为“画中游阁(楼)”,并使后人反而不知道“澄辉阁”的本名了。

置身于画中游,向南、向西都有宽广的视野,南可俯瞰昆明湖景,西可远眺玉泉、西山之山色,是万寿山前山一组重要的观景建筑群。

清幽“园中园”:香山之见心斋

开口见心,不说半截话,您做到了吗

在北京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中园”,当属位于香山公园的见心斋,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尽管笔者久居香山,但对静宜园的历史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香山公园研究室的朋友请教见心斋的历史与掌故。

朋友介绍说,见心斋地处香山公园北门内西侧,毗邻眼镜湖,是一座环形庭院式园林,集亭、台、廊、榭之布局,别具江南园林风格。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相传嘉庆帝游香山时在此休息,并赋七律一首:“虚檐流水息尘襟,静觉澄明妙悟深。山鸟自啼花自落,循环无已见天心。”遂赐名“见心斋”,并御题匾额。据传多位帝王曾在此训导臣子做官要心正言直,光明磊落、宽心待民。而“见心斋”之名则出自宋代朱熹《朱子语类》第十九卷:“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成语“开口见心”即由此而来,表示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从见心斋南门进入,但见园内有半圆形水池,池水清澈,游鱼可数。沿水池东、南、北三面建有半圆形回廊,连接着正面三间水榭。随墙游廊一圈围绕水池,粉墙漏窗,极富江南水庭的情调。

这处“园中园”与其他园林中的“园中园”相比,显得较小,但格外精巧而幽静。或许是这里远离都市,且依山而建,景致清幽,空气清新,既可颐神养心,又有一种隐世之境。

沿着游廊,来到园子的西半部,这是建筑物比较集中的地方,正厅为“正凝堂”,面阔五间,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弘历在御制《正凝堂》诗中道出其名称的由来:“一片波当面,堪称正色凝。山池弗易致,云气以时兴。阶影涵空暎(映),岸痕过雨增。垂堂虽不坐,对镜若同澂(澄)。”意思是说正凝堂下临的水池,水色正,山上得水池不易,靠近堂屋檐下,就像对着镜子一般,故题室名为“正凝堂”,由此可见其题名颇有意境。

民国三年(1914年),教育家、慈善家英敛之出资对静宜园部分建筑进行修整,创办了静宜女校和辅仁社(辅仁大学前身),以推进“开启民智”之事业。而见心斋成为他的住所,在此从事宗教、教育及慈善事业活动,现在看到的正凝堂等建筑的门窗,应该是那个时期改造过的。

禅意“园中园”:香山之水泉院

民国史著名的“西山会议”在此召开

香山碧云寺内的水泉院,是京郊寺院中知名的“园中园”。

沿着寺院中轴路而行,按路标所引,便来到碧云寺北轴线最深处的水泉院,它与南侧著名的罗汉堂遥遥相望。

进入水泉院,里面的景致好不清幽,其以叠石造景,树木、泉水和假山构成一处突显清幽之趣的小园林。

院内有一天然流泉,名“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每到雨季,水量很大,瀑飞石上,触石腾空如雾团结旋,流转飞洒,水珠四溅,可谓上有悬瀑下有深潭,谓之“龙湫”。加之翠竹环绕,形成“竹墅龙湫”之景观,为“宛平八景”之一。康熙皇帝曾多次驻跸碧云寺,并品饮卓锡泉之水,即兴写下《碧云寺临泉望月》:“碧云夜望月初圆,星斗辉煌照九天。滴流涓涓无止息,此心长使若清泉。”此时虽不是月圆之日,但清泉依旧。来到池边,掬一捧泉水,一饮而尽,畅快爽口。

泉的西侧有修葺一新的庙宇,上悬“龙王庙”之额,于是走上前观看,只见庙内供奉龙王坐像,两侧山墙上悬有一副对联:“杖锡原龙化,山泉一卓通。”此联当出自明代诗人穆光胤的诗句。一看题字落款,竟然是我的老朋友、民俗专家严宽先生,太有些意外了,遂与严先生联系求证,答曰:确为其所题。

除此之外,水泉院还有多处景观,“三代树”是一株高大笔直的银杏树,树龄300余年。其“生于枯根间,初为槐,历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一柏,又历数百年而枯;更生一银杏今已参天矣”,“三代树”由此得名。

穿过南侧一处六角形门洞,便来到清代帝后巡幸驻跸之行宫,其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涵碧斋与含青斋组成,均坐西朝东。一进院为涵碧斋,为三间,因多次改建现为硬山出廊式建筑,左侧为石雕水沟,沟内是从水泉院流过来的泉水。1925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在此召开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史称“西山会议”。二进院为含青斋,面阔五间,外檐悬“含青斋”之匾,院内叠石为池,为古柏所掩映,景致秀雅。虽然院落不大,但有“云容水态”。1928年7月3日,蒋介石第一次来北平(京),首先到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灵柩,当晚与夫人宋美龄住宿于水泉院内含青斋(《蒋介石日记》误记为“含青舍”),以行守灵之仪。他对这里的环境评价甚高:“泉水涌洁,甚可爱!地亦清净,旅人谓之稍慰。”

绘图、摄影/户力平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看北京|北京市内“北国小江南”变身小众网红打卡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颐和春秋(之十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颐和春秋(之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9
国庆假期北京多家市属公园展览上新 预计今起迎来游览高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3
2024北京文化论坛|全国文化建设成果展示:热辣湖湘情 挥毫续新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5
暑期来北海公园,这些新变化要知道呦!快查看收藏吧!
北京北海公园 2024-07-20
北海公园五门区增设温馨提示牌,这些“园中园”周一不闭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5
北京市属公园园中园暑期周一不闭园,新举措持续至8月31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