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上市公司进军新能源产业 跨界“奔赴”合理性引监管层关注
经济参考报 2023-06-13 11:02

随着新能源行业热度高涨,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公司宣布投资新能源,其中不乏跨界入局者,原有主业“五花八门”。面对这些公司的跨界“奔赴”,监管层高度关注。在分析人士看来,新能源行业发展契机较大,但倘若拟进军企业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进入这条赛道或将面临激烈竞争。此外,部分公司之所以选择跨界,或是为了吸引投资人注意,从而实现融资等目的,“盲目”跨界之风背后可能存在较大风险。

多家上市公司拟跨界新能源产业

近日,荣盛发展发布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募集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交易对方合计持有的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6.44%股权。在此之前,荣盛发展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2021年和2022年营业收入持续下滑、归母净利润均为负数。荣盛发展表示,此次收购将有利于公司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除荣盛发展外,《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还有多家公司对外披露了拟跨界新能源的公告,而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五花八门”,包括服装、珠宝、食品等。

例如今年6月5日,主营业务为出租车运营、物业租赁和物业管理的天宸股份,对外披露了拟与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合同》及相关补充合同的公告,拟在繁昌区投资建设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

此前的4月份,黑芝麻发布公告,拟将下属全资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业务转型为储能锂电池生产经营,并投资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预算约35亿元。公开资料显示,黑芝麻是一家以黑芝麻产业为主业、集黑芝麻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旗下的“南方黑芝麻糊”畅销多年。

从上述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业绩表现并不理想。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荣盛发展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01亿元、-49.55亿元和-163.11亿元;天宸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532.42万元、12306.58万元和3593.57万元,其中2022年同比下滑70.80%;黑芝麻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1.08万元、-10910万元和-14039.16万元。对于跨界转型的必要性,上述三家公司均认为有利于推动公司发展、符合公司发展战略。

格雷资产董事长、创始人张可兴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称,“当我们在二级市场看到上市公司发布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公告时,也许这些公司早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布局了。上市公司选择好赛道去布局和转型,从长期来看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但张可兴同时表示,“不过,这些企业并不是早期该行业领军者,没有很深的资源技术积累,进入这条赛道将面临很激烈的竞争。”

投资合理性遭监管重点问询

上市公司持续“扎堆”奔向新能源产业的现象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据《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监管层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跨界投资的合理性、资金来源以及是否对公司主业造成影响等。

今年5月,上交所向日播时尚发问询函要求:核实并补充披露标的公司股权情况的历史沿革,以及相关股权变更时的估值作价、评估方法及依据,历次估值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否估值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动及合理性等。

此前,日播时尚曾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上海锦源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锦源晟”)100%股权,并因此创下了“11连板”的成绩。资料显示,日播时尚的主营业务为品牌服装的创意设计、工艺技术研发及生产销售。而本次计划置入日播时尚的锦源晟,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及上游关键矿产资源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业务。

今年2月,集珠宝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明牌珠宝接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起因是,明牌珠宝披露了与浙江绍兴柯桥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一事。双方约定,明牌珠宝拟在柯桥经开区管委会管理区域内投资建设日月光伏电池片“超级工厂”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总用地面积约380亩(一期210亩)。

而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明牌珠宝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有11.07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7.55亿元,与拟投入金额差异巨大。因此深交所要求明牌珠宝说明公司是否具备明确、可行的资金来源;说明100亿元投资金额的具体用途,并结合达成相关产能所需资金及融资成本,充分论述投资金额设置的合理性,相关论证过程是否合理、客观、审慎;说明本次大额投资预计对公司资产负债率、现金流、日常生产经营等的影响,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等。

近年来,日播时尚和明牌珠宝的经营业绩均波动较大。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日播时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2254.15万元、102471.50万元和95245.89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52.21万元、8123.44万元和1657.25万元;明牌珠宝同期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10亿元、35.82亿元和34.7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7亿元、1.37亿元和-1.63亿元。

“盲目”跨界风险较高

“新能源行业这几年的竞争非常激烈,风能、光能、电储能等各个细分领域都有很多竞争对手。上市公司在这个时间点去布局,可能存在较大风险,未来的投资回报率可能不是那么乐观。”张可兴表示,该行业本身没有很高的壁垒,若各个细分赛道参与者众多,未来可能需要通过降价去获得市场份额,或将陷入价格战。

实际上,资本市场上,“盲目”跨界新能源、最终未成功重振业务的上市公司并非少数。例如*ST西源,曾是一家金属资源性企业,自2014年起拟以锂矿石为原材料基础,实现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组装、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打造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完整产业链。但随着业务的发展,*ST西源深陷亏损泥淖,2020年至2022年归母净利润均为负数。今年3月,*ST西源黯然宣布退市。

今年5月,*ST蓝光宣布退市。据悉,*ST蓝光曾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历经了大规模扩张的高光时刻后,由于债务压力巨大,发展颓势渐显。2020年至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2021年和2022年持续亏损。2022年8月,*ST蓝光曾联合广东欧昊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成都欧蓝光伏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光伏项目。但很快*ST蓝光又对外披露,该公司注册资金尚未实缴。该公司同时还披露,截至2022年6月末,*ST蓝光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387.75亿元。可见在主营业务发展不顺的情况下,跨界新能源并非“救命稻草”。

“部分企业跨界的目的是用新能源的概念让自己在资本市场能够吸引投资人注意、从而获得融资让企业延续。尤其部分无业务关联的跨界,这些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做不好,到不熟悉的新能源领域,或很难指望他们有惊人的表现。”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可兴认为,尽管新能源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但进入该赛道仍需谨慎。盘和林也表示,面对具体公司要具体分析,可以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是否对未来前景有具体规划,要警惕那些遮遮掩掩、一问三不知的企业。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