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统计局对经济的“信心”来自于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7 21:06

5月27日,第三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以“提升新闻发布效能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主题,百余名来自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进行了研讨交流。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反映经济运行情况,“信心”成为统计局发布会上的高频词汇不是发言人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是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希望把信心传递给社会各界。

记者:对于经济数据,老百姓有时会觉得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与自己的直观感受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付凌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多数是宏观数据,普通消费者一般是从自己的生活中了解认识,这会造成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上的差别。

比如CPI一般指消费者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日常消费中更多关注一般消费品价格,比如食品价格,有的人觉得为什么自己买的鲜菜、猪肉价格涨了,但CPI却反映不出来。这是因为CPI是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综合,不仅包含食品价格,也包含工业消费品价格、服务价格等等。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工业消费品或服务价格涨幅较低,综合下来,CPI涨幅可能并不高,这样往往CPI变化会与个体感受有差别。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一些统计指标内涵大家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也会造成误解。比如人均国民总收入,每次数据公布,很多人会问“我是不是‘被平均了’”、“我是不是拖后腿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和,每个人平均下来的大概是多少,而不是每个人具体拿到实际收入。

作为统计部门,我们会积极加强这些统计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更加全面认识统计指标,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者:对于数据造假问题,您怎么看?

付凌晖:对于个别地方存在的造假现象,国家统计局的态度一直非常鲜明,数据造假问题一定“露头就打”。我们一贯把数据质量作为生命线,成立了专门的执法队伍,如果接到线索一定会查实,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除了统计执法等措施,还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的审核评估,不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通过统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统计环境不断改善,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主要国际组织等各方面充分肯定。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信心”成为了统计局发布会上的高频词汇,有说法认为,统计局发布会“主打一个信心输出”。您怎么看?发言人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付凌晖:“信心”并不是发言人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就摆在这里,是基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下降,我国则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面对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阻断、面临短缺问题,而我国产业基础雄厚,具有较强调整适应能力,疫情之初,我国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生产能力不足,但在较短时间内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给世界防疫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这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重要的基础。

从未来发展看,我国有14亿人口,具有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尤其是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进入到了消费升级发展较快的阶段,内需潜力释放空间巨大。还要看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近11年,每年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毕业,劳动素质还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就是为什么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有信心,也希望把这份信心传递给社会各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赵红信
校对/王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