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修复师王毅:潜心工作30余年 让百万张档案“重见天日”
中国新闻网 2023-04-29 08:57

王毅全神贯注地进行档案修复

档案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文脉的传承,一份档案的损毁,也伴随着一段历史的湮没。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有这样一种职业——档案修复师。他们用双手修复着残破的档案,让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记忆“重见天日”。

如今年过五旬的王毅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档案修复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经过他手修复的档案达一百多万张。

王毅为破损档案上浆

王毅介绍,每一张档案的修复,都需要经历除尘、消毒、杀菌、字迹恢复、刷浆、上背纸、上墙干燥等十多道工序。

不仅如此,“在对破损档案进行修复时,需要把纸张一张一张、一点一点地对好,有时候纸张掉了小渣,也得把它捡回来对上。遇到字迹部分的破损更需要反反复复地把字迹拼接复原。”王毅说,遇到深度挤压粘连的“成砖档案”,更是考验档案修复师的技术和耐心。有时修复一张档案就要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尽管档案修复的过程枯燥且困难,但王毅在内的档案修复师们,用他们的坚守与执着,换来了历史的回馈。

200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发现了一批埋藏在地下近50年的日伪档案。经过两年的修复,档案修复师最终成功抢救出19000多张档案,为日军侵华留下了历史的佐证。

一尺长桌,一方天地,在这寂静的屋子里,王毅抚摸着一页页档案与历史对话。“虽然修复档案的过程艰辛且枯燥,但看到那些破损的档案可以‘重见天日’得以传承,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手握刷子正忙着为破损档案上浆的王毅笑着说道。

王毅翻阅整理档案

这些年,王毅被授予了“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和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工匠”荣誉称号。如今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让自己的手艺后继有人,将这份“修复历史”的事业传承下去。

王毅感叹:“再有两年我就退休了,没有传承人是我不愿看到的事。希望年轻人可以怀揣着让档案‘重见天日’的使命感,担负起对档案修复的责任,将这个事业传承下去。”

文/陈峰 崔博群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2025年广东将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00万亩
中国新闻网 2024-12-19
探秘海昏侯墓背后的文物修复师
中国新闻网 2024-11-30
古钟表修复师杨晓晨:做“修补”时间的匠人
中国新闻网 2024-10-29
广东湿地总面积190.68万公顷 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中国新闻网 2024-07-27
“东方庞贝”震损文物修复完成
中国新闻网 2024-07-26
重庆七旬老人制作6000余件标本 打造出家庭“动植物园”
中国新闻网 2024-04-16
青海启动喇家遗址35件受损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
中国新闻网 2024-01-13
曾侯乙墓发掘珍贵档案首次公开展示
中国新闻网 2023-12-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