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 | 青睐“北京中轴线 深度寻访”系列首站——天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2 10:00

编者按:3月以来,跟随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脚步,“青睐”策划推出了“北京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根据最新公开的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邀请专家带队,与读者一起深入寻访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中轴线遗产保护区域,以及中轴线遗产缓冲区域。

通过“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的实地走读,我们与广大读者一起探索“旷千古之希逢,超万代之奇观”的北京中轴线,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故事,深切体会北京这座举世瞩目的古都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

3月19日下午,“青睐”会员跟随带队嘉宾——北京历史文化学者夏凡一起踏上天坛寻访之旅。作为“北京中轴线深度寻访”的探访首站,夏凡专门对课程做了内容升级。他自幼成长在北京,多年致力于研究北京城市变迁,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写作北京历史。他常年收集关于北京的老照片、宫廷绘画等,现在收有将近20万张照片,这些被他分门别类整理后,大量运用到文史讲课当中,课堂效果显著。

夏凡讲课有个特点,他每次都带着两三本图册课件,里面是蕴含丰富知识点的。尤其独特的是,他依据史料精心设计制作出一米见方的大挂图。讲天坛,夏凡背来三张关于天坛历史的大挂图和三大本课件,历史的细节用图像完整地表达出来,本来复杂繁冗的历史变得清晰直观。夏凡说:“这么做就是想给大家真正讲清楚天坛是怎么回事儿,我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到达每一个人脑海当中,形成记忆,得到收获。”

1

祈年殿代表天坛吗?

夏凡首先向大家解读最新公开的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北京中轴线遗产要素有哪些?他向大家介绍,北京中轴线全长7.8km,中轴线遗产区明确有15个遗产点,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南至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北海是在它的衍生区域内。中轴线遗产保护区包含承载遗产价值的15处构成要素,比如地安门大街、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缓冲区覆盖面更广,范围到了东二环,包括明城墙遗址公园。“如果申遗成功,将成为北京的第八个世界遗产”。

站在一棵巨大的古树下,夏凡打开三脚架,挂好大挂图,抛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很多人都知道天坛的关键词离不开祭祀,古人为什么要祭天祭地?因为远古氏族时期,我们的祖先把很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归结为有神的存在,几乎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有对应的神去祭祀,于是有了祭祀行为。到了帝制时期,祭祀上升为国家行为,“敬天法祖”成为整个中国王朝建立的最根本的一个理念。那么,祭祀谁呢?第一是天神,而最主要的天神就是皇天上帝,还有风、云、雷、雨等一众神;第二是地神,比如河、海、山川、土地爷;第三是人神,人神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此外孔子、关羽这一类圣人也被尊为人神。

在哪祭祀?这就涉及到祭祀建筑,所谓“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坛、庙是祭祀建筑的两大体系,坛,比如祭天的天坛,祭地的地坛,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是圆坛,一个是方坛,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建筑哲学。庙,比如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包括老百姓也有家庙祭祀自己的祖先。用什么来祭祀?大家都知道“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当时皇家在牺牲所养了大量祭祀用的牲畜,挑出最健康的用来祭祀。

天坛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天坛的面积是273万平方米,夏凡打比方,“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天坛的面积相当于故宫面积的4倍,也就是说天坛差不多有四个故宫那么大。”

一提天坛,人们几乎首先想到祈年殿,祈年殿能代表天坛吗?夏凡强调说:“只拿一个祈年殿就说叫天坛,或者写作天坛,是一种容易引起概念混淆的做法。”确切来说,天坛是由两部分坛庙建筑群组成的体系,永乐初建时,只有北侧的天地坛及大祀殿建筑群,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前身。从成贞门往南,由圜丘坛和皇穹宇组成的建筑群,是嘉靖九年开始建的,从此,这个区域就有了两套祭祀建筑群,每套建筑群中都有自己的标配建筑。也因此,很多游客刚来时会有点疑惑,天坛公园里的标牌为什么写“北宰牲亭、北神厨,北神库”,就是因为对应的还有“南宰牲亭、南神厨、南神库”。

天坛1.0版本,永乐年间(课件)

天坛2.0版本,嘉靖年间(课件)

2

祈年殿内28根大柱的数字含义是真的吗?

有“青睐”会员好奇地问,祭祀建筑各自承担哪些功能?夏凡介绍道,“具体而言,祈年殿是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圜丘坛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而且祭祀的时间都不一样,皇帝孟春来祈年殿,冬至来祭天。”他翻开一篇写满关键词的课程册页强调,“需要注意的是,不举行祭祀时,都有一个平时存放牌位的地方。对于祈年殿来讲,平时存放牌位的地方是皇乾殿。对圜丘坛来讲,平时存放牌位的地方就是皇穹宇,也就是著名的回音壁所在地。而其他建筑,宰牲亭、井亭比较好理解,是宰杀牲畜、水源取用的地方;神厨,是给神仙做饭的地方;神库是存放祭天大典使用器具的地方。这些建筑是所有祭祀建筑群的标配,以后再去日坛、地坛等公园,看到这些地方就会清楚它的功能了。”

夏凡转身指着正在修缮的长廊笑言,很多老人喜欢在这里唱歌、乘凉、听戏,这座长廊是做什么用的呢?随后举起一张40年代的航拍老照片揭开谜底,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长廊是从北宰牲亭开始,经过北神厨、北神库,一直通到祈年殿内坛墙的东门,其实是当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古人认为做出的祭品应该是最圣洁的,不染尘埃地送达神灵,所以这座长廊最初是用实墙封闭的样式,一共72间(中国古建概念中四柱之间为“一间”),因此又叫“七十二连廊”。1937年,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游客,才把部分实墙拆除,改为可供人休憩的游廊。

站在祈年殿前,夏凡依次打开不同时期的图册,讲述祈年殿的前世今生。第一张图是公元1420年明永乐朱棣迁都到北京,在京城南郊营建了天地坛,其中心建筑是一座蓝瓦重檐的矩形大殿,叫“大祀殿”。1538年明嘉靖帝拆了大祀殿。又过了7年建了大享殿,第二张图,这座“跟酸三色似的”大享殿与今天的祈年殿已经非常接近了,只是屋顶为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到了1751年,也就是乾隆十六年,改三色屋顶为统一的蓝色瓦顶,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环绕祈年殿,夏凡边走边说,“关于祈年殿内28根大柱的数字含义,比如四季、时辰、星宿等,现在流传甚广,很多正式出版书籍也如此记述,但均没有列出任何史料记载作为依据。我们查到一些记载显示,从民国时候,导游们为了彰显祈年殿的神秘,开始编纂大量关于天坛柱子的含义传说,以哄骗游客,招揽生意。因此我们认为祈年殿柱子的数字含义应当只是一种传说,不能归为历史。”

3

天坛的中心建筑为什么不在整个园区中轴线上?

中国古代建筑最讲究中轴对称,可是整个坛区的中心建筑为什么不在天坛建筑的中轴线上?夏凡指着新挂大图的上半部分开讲:永乐十八年(1420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建故宫、皇城、内城的同时还建了天地坛,它的北墙、东墙就是现在天坛公园的北墙和东墙,而它的南墙位于现在成贞门一线,西墙与现在天坛公园的内坛西墙是重合的。而整个天地坛的核心建筑就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前身,它是位于整个天地坛中心的,这就是1.0版本的平面布局。

这种布局一直持续到1530年,也就是嘉靖九年,这一年嘉靖皇帝在天地坛的正南方营建了圜丘坛建筑群用以祭天,原来的大祀殿弃而不用,并于(1538年)拆除。

公元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在大祀殿原址营建了大享殿,此时整个园区变成了一南一北两个区域,南区的中心就是圜丘坛,北区的中心就是大享殿,两组建筑群依然位于整个坛区的中轴线,这就是历史上的2.0版本。

到了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嘉靖皇帝在内城南侧营建了外城,把前三门以外的居民区以及天坛、先农坛等建筑群都囊括在内,同时将整个天坛区域的西墙平移到了中轴大道的位置,也就是现在天坛公园的西侧外墙,将南墙平移到了南城根下。这次扩建之后,祈年殿至圜丘坛一线的主建筑群就不居中了。而这,就是天坛主体建筑不在正中位置而在偏东位置的原因。

4

天坛里蕴含的中国古建网格模数知识

夏凡利用大挂图继续深入讲述,中国古人的建筑、尤其皇家建筑,大到一座宫阙,小到一座坛庙,都运用的是“计里画方”的方法,也就是画不同的网格、建不同的模数来规划整个建筑体系。

他指出,天坛的模数是以50丈×50丈呈现的一个模块,也就是说,明朝天地坛的南北方向是6个50丈,当时的一丈是3.18米,合991米。它的东西方向是8个50丈,合1289米。核心建筑大祀殿宽也是50丈。明朝天地坛的东门、西门的位置点正好在坛墙的1/4处,由此可见,东、西门的位置也是通过模数来定位的。

公元1530年(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在原天地坛南侧开始营建圜丘坛,这时候整个坛区宽度不变,只是将东西两墙向南延伸“三个模数”的长度,也就是150丈,而里面圜丘坛的长度同样是50丈这个模数。

“以上这些就构成了整个天坛区域的网格体系,由此推演,紫禁城、太庙、社稷坛等皇家建筑,甚至是整个北京城,一样是以网格模数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师是如何设计一座城市、一座建筑群的了。”夏凡讲得引人入胜,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少游客也驻足倾听。

5

嘉靖营建北京城的外城最终只建了南侧城垣

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营建了紫禁城、皇城、内城,确立了当时北京城的形态,皇城就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一圈。公元1553年,嘉靖皇帝又开始建北京城的外城,也就是从东便门开始,经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到广安门、西便门这一圈,从此北京城就呈现为“凸字”形状,这种状态前后共持续了400年。

夏凡讲解说建造外城时,嘉靖本来计划是想把北边元大都的城墙连起来,变成外城的北墙,包一整圈,但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只建了南侧城垣,因为南边有天坛、先农坛两大皇家祭坛,而且当时在前三门区域已经有了稠密的人口和首屈一指的繁华商业。当时建外城的工程策划者就是著名人物严嵩。

6

圜丘坛蕴含的数字密码在高考题中出现

继续往南走,来到圜丘。“大家看看外侧的方坛墙,是不是就有直观感受了?它就是一个网格长,也是50丈。再看坛墙上的棂星门,它是祭祀建筑群的专用门,特点是柱子上有云纹结构,其实就是两个华表合在一块。内外坛墙都是四座棂星门,而且外坛墙还保留着木质结构的门,内坛墙都没有了。”

夏凡带队在一处空地站定,打开一张古人祭天场景的画作,“从图上我们能清晰看到,圜丘坛的最上层搭有青色的幄次,幄次就是帐篷,中间供奉皇天上帝的牌位。两边长方形的幄次供奉的是列祖列宗。第二层供奉的是大明之神,即太阳,和夜明之神,也就是月亮,此外还有风云雷雨、星宿五行的牌位。”

圜丘坛蕴含的数字密码是什么?夏凡讲得头头是道:明朝时,圜丘坛三层的直径分别是5.9丈、9丈、12丈。到清朝乾隆十四年,扩建后的三层直径变成9丈、15丈、21丈。古人以单数1、3、5、7、9为阳数,所以圜丘坛三层的直径当中蕴含的全部是阳数,比如3、5相乘就是15,3、7相乘就是21。这些数字的含义是有史料记载的,比如在《清会典事例》卷八六四《工部》一章中记载:“依圣祖仁皇帝御制律吕正义所载古尺,上成(层)径九丈,取九数,二成径十有五丈,取五数,三成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数……以全一三五七九天数,且合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共成四十五丈,以符九五之义。”

“圜丘坛铺的地砖也蕴含着数字密码,最中间那块是天心石,围着天心石的第一圈铺9块,第二圈18块,第三圈27块……以此类推,都是9的倍数。这个我们也找到了史料依据,《清会典事例》卷八六四《工部》中记载:“至坛面砖数...上成砖取阳数之极,自一九起、递加环砌,以至九九...二成自九十至百六十二三成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关于圜丘坛的数字密码,有会员笑着说,这两年高考题就考过这个知识。

上到圜丘坛顶层,夏凡手指北方说,“皇天上帝的帐篷其实就搭在天心石偏北的方向,面南背北而立。两侧是八个先帝的配祀帐篷。有一种说法是人站在天心石正中心,喊一嗓子声音就回来了,但是建坛的时候可没这想法,天心石就是圜丘坛正中间的那块石头,至于说回声,这是后来发现的声学现象。”

7

祭天时使用最高级别的大驾卤簿仪仗队

绕过人群,沿着南边的台阶拾级而下,夏凡指着远处,“大家看下这个大木杆子,这是望灯杆,最初共有三根。为什么要有灯杆?因为祭天在冬至,凌晨4点就开始,得有照明。悬挂的灯笼大约有2米多高,内装五根大蜡烛,灯一亮就标志着大典即将开始。”

祭天典礼是皇家祭祀中的最高级别,因此也要匹配最高级别的仪仗队,它有个正式名称叫“卤簿”,在汉朝就已出现。所谓卤,是指古代的盾牌,这里指保护皇帝的护卫人员,这些人员一定要登记注册,簿由此而来。“卤簿”最开始是指保护皇帝出行的护卫队,之后皇帝出行的护卫功能减弱,仪仗功能开始抬升,就变成了正式的皇家仪仗队。“此后历代皇帝出行都使用卤簿仪仗队,最猛的我记得是宋神宗,据说有两万多人的仪仗队。”

夏凡举起图示给大家展示:“仪仗队的级别体现在人员,兵器、旗帜的件数上,最高级别的仪仗队是‘大驾卤簿’,祭天时才用,队列中会有大象;第二级别是‘法驾卤簿’,朝会中使用;第三级别是‘骑驾簿卤’,出巡外地时使用,比如康熙、乾隆南巡时就会使用;第四级别是‘銮驾卤簿’,行幸京城内使用。”

8

神厨和圜丘坛之间搭建“走牲棚”

“大家看地上这一串小坑是什么?”随着夏凡指的方向,举目望去,有两排小坑沿着路一直延伸到东棂星门,“它们为什么成对分布,还延伸到门外去了?”夏凡开始揭晓答案:“每次祭天大典都要在神厨宰牲亭加工制作大量的祭品,制作完毕后要送到圜丘坛上,但是在神厨和圜丘坛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祭品如果露天运输,就会沾染脏的灰尘,于是就需要搭建一个临时的封闭通道,用来运输祭品,这个通道叫‘走牲棚’。地上这个东西就是用来搭建‘走牲棚’的柱础。”

夏凡拿出一张老照片,继续说道,“搭建时先把竖杆插进这些柱础,再用横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外面再蒙上蓝色的棚布,这样一条封闭的通道就搭建出来了。”

不知不觉间,三个多小时过去了。站在几百年来不知存储了多少历史尘烟的砖石地上,大家仍觉意犹未尽。

供图/李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陈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