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 四大展陈特色奠定红色底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7 07:28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对公众开放,加上此前开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标志着“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已完整呈现。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通过全面系统挖掘、保护利用“红色宝藏”,加大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红色+”创新发展,依托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打造红色精品展览、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推动首都红色资源活起来。

总体上,“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保护利用呈现4个方面特色:革命旧址修缮紧扣革命精神、“进京赶考之路”凸显时代精神、红色地标展陈重点各有侧重、主题片区标识标牌统一设计。

微信图片_20230327065549.jpg

清华园车站旧址经过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后对外开放

革命旧址修缮紧扣革命精神

在海淀区成府路路口西南小巷里,经过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后,清华园车站旧址“焕颜”亮相。

1910年,京张铁路沿线上重要一站——清华园车站修建完成,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题写站名。清华园车站见证了建党早期京绥铁路工人罢工运动,还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转送珍贵古籍图书和教学仪器的始发站,“九一八事变”后运送抗战物资到绥远抗日前线的中转站,“七七事变”晋察冀五支队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发生地。特别是1949年,清华园车站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清华园车站文物本体保护状况不佳,缺乏必要修缮,损毁严重。自去年起,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海淀区按照“现状整修、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深入听取周边居民诉求,广泛邀请知名文物古建修复专家,在充分勘查、调研、论证基础上,采用三开间现存文物修缮为主的设计方案,以民国建筑特色工艺进行修复,彰显革命精神特质。如今,清华园车站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步开放的还有颐和园益寿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益寿堂是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协商民主精神的革命旧址,着重还原了“益寿堂晚宴”的历史细节——1949年3月25日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诚心相待、共商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建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民革代表柳亚子居住在益寿堂期间,毛泽东曾亲临探望。在交谈中,毛泽东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秘诀——“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2015年,颐和园益寿堂完成修缮,并设有专题展览。此次重新开放,颐和园对益寿堂进行了展陈提升。

“进京赶考之路”凸显时代精神

随着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对公众开放,红色精品展览同步亮相。

步入“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展厅,车站210平方米的空间内,“步伐坚定的赶考之路:中共中央赴北平”“坚持党的领导: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等按照历史脉络顺序展开,并设置了“‘进京赶考之路’多媒体影音体验区”“‘进京赶考之路’报纸书籍体验区”。一件件文物、档案,一幅幅图片,一幕幕黑白影像定格历史瞬间,带领观众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以“进京赶考之路”为核心内容,着重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专题展览将进京“赶考”的历史智慧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并予以重点展示,以凸显新时代主旋律及自我革命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经过改陈提升的颐和园益寿堂里,一场“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对公众开放。60余张历史图片、60余件文物按照“古园新生”“宴集群贤”“肝胆相照”三个部分,着重还原了“益寿堂晚宴”的历史细节——1949年3月25日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诚心相待、共商国是。展览以丰富的文献史料和现代化展陈手段,呈现了颐和园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表达了向人民、向历史交好答卷的坚毅决心。

红色地标展陈重点各有侧重

从清华园车站,到颐和园益寿堂,再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这些红色地标,在创建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这些重要点位串联成线、交相辉映,呈现出“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

从“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的沿线来看,不同点位各具特色。比如,清华园车站作为重要革命文物,突出进京“赶考”的历史全貌;颐和园益寿堂作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北京段的一个重要落脚点,着重还原“益寿堂晚宴”的历史细节,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开启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

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双清别墅、来青轩等则是“以物证史”,重点介绍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及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在香山时期的生活、办公场景;香山革命纪念馆则是国内唯一全面展示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时期辉煌历史的革命类纪念馆。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由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起的红色线路,已成为首都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片区标识标牌统一设计

随着“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整条线路的全新亮相,沿线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也亮出了“身份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结合革命旧址现状,北京统一设计安装了“新中国成立片区主要革命旧址、纪念设施标识标牌”,便于参观者了解主题片区概貌、“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线路布局和旧址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成为第一批立牌单位。在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两处革命旧址周边还专门设立交通指示牌。

同时,为提升沿线资源整体保护利用水平,构建全线可认知、重要节点和片区保护利用融入区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北京打造出“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香山革命纪念地、香山革命纪念馆”精品红色研学游线路。

延伸

清华园车站遗址抢救性修缮是如何进行的?

微信图片_20230327065556.jpg

在海淀区成府路路口西南小巷内,有一座老站房,这便是清华园车站旧址。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之间,这座老站房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清华园车站曾是老京张铁路上的一座三等小站,1960年随着清华大学扩建,车站东移新建,线路向东绕行,老站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当作民房使用多年。去年,海淀区启动清华园车站旧址文物腾退项目,随后对老站房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

巴掌大的墙面要清理一整天

“刚进场时,已经看不出老站房的原始空间格局,居民对墙面、地面、吊顶等房屋结构进行了改造。”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修缮利用部主任郑昊然介绍说,“就拿墙面来说,有的地方涂抹了防水涂料,有的地方粘贴了墙纸,甚至还贴上了瓷砖,原来的老砖被覆盖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清理拆除。”

郑昊然说,水泥、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的硬度远远超过老砖,清理起来难度很大,必须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古建筑工人手工拆除。高峰时,大约30名古建筑工人同时干活儿,他们一手举锤子,一手握錾子,相互配合,一点一点用力凿,把墙面表层的现代建筑材料崩下来。“这可是个技术活儿,用力非常有讲究。劲儿小了清不干净,劲儿大了又容易划伤老砖。既要细心,还极度考验耐心。有时巴掌大的一块儿地方要清理一整天。”郑昊然说。

在拆除附着物时,工人们发现有些老砖污损严重,就需要采用“剃补”的方法修缮。通俗地理解,就是把老砖“剃掉”,补进去一块新的古建砖。用于“剃补”的古建砖,其制作工艺与百余年前的老砖完全一致,也是手工烧制而成的。

反复分析论证保护珍贵站匾

不单是墙面,清华园车站的地面也进行了大面积修缮。据了解,老站房内仅留存了两片原始水泥地面,其他区域均被砸掉了,或是铺设瓷砖。修缮前,对原始水泥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含沙量较高,能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工人们按照传统工艺和材料配比进行反复调配,对比新旧水泥的色差、形态,最终将站房内部区域的地面全部恢复。

清华园车站的站牌极为珍贵,由詹天佑亲自题写,匾额嵌于主入口之上,写着:“清华园车站CHING HUA YUAN宣统二年冬季 詹天佑书”,下面是印章。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整条京张铁路上,詹天佑只题写了三个车站的站牌,分别是张家口、居庸关和清华园。其中,张家口的匾额早已失踪,居庸关的匾额也已遭到破坏,现仅存清华园站的站牌还伫立在房顶。

郑昊然介绍,清华园车站坐西向东,历经百年风雨,房顶的站牌匾额已经向西倾斜。但是,现场施工空间狭窄,不具备矫正条件。通过对匾额进行结构分析,考虑景观因素,反复论证尝试,最终在匾额后侧合适的位置采取钢架限位,避免匾额进一步向西倾倒甚至掉落。通过这种方式,将珍贵的站匾妥善保护起来。

考虑居民采光未做站房复建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清华园车站旧址的北侧有一片空地。这片空地其实是老站房的一部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清华园旧车站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建成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以主入口为中轴线,两边对称,规模虽小,但售票处、候车室、发车室、货运仓库一应俱全,货运、客运都在经营范围之内。后来,因住宅建设,北边两间被拆除,仅剩三间站房及一片空地。

是否采用复建的方式恢复老站房历史原貌?这在修缮过程中经历了多轮论证。“清华园车站旧址与一旁的清华园铁路一座宿舍楼非常近,北侧空地与居民楼相连,站在空地上,甚至能一眼看清居民家中景象。”郑昊然说,“我们专门到居民家中做采光测评,如果复建,一层住户室内全黑。哪怕只是在景观视廊上做一块背板,也会对居民室内采光带来极大影响。我们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没有对地上部分做任何修复,仅对原有站房区域的地面做了处理。同时,讲解员带领观众参观时,不允许使用外放扩音器,要全部佩戴耳麦,防止产生噪音,对周边居民造成干扰。”

为了使空地不“空”,布展时特别设计了户外复原展陈,也就是现在观众所能看到的四根枕木、一段铁轨以及一座车站里程碑。同时,该区域用栅栏围挡起来,不允许观众进入,使观众与住户之间形成了一段过渡区域。“如果居民的私人物品顺着窗台掉下来,落入户外展陈区域怎么办?这一点我们也想到了。在车站旧址一旁设有值班室,常年有人值守。值班人员可以用钥匙打开栅栏门,帮居民捡拾。”郑昊然表示。

微信图片_20230327065532.png

《北京青年报》2023年3月27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