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创作优秀作品 文学博士戴潍娜:“拣选”的艺术显得更关键
封面新闻 2023-03-17 21:12

3月17日,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正在进行中。中外诗人们相聚四川成都,通过主题论坛、创作采风、诗歌咏颂会、诗歌进校园、诗歌奖颁发等多种方式,围绕“终极关怀:人类的生命与生态”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文学的互动与交流。同时,诗人们也就此多角度了解成都历史文化,感受成都诗歌底蕴,发挥各自的写作风格,为“锦官城”赋诗。

fcapp_0fb31d19-864b-4869-9267-b9aa74d04214_1679023248332.jpg

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青年诗人戴潍娜,是参会诗人之一。戴潍娜是江苏人,本科毕业于人大,硕士就读于牛津大学,后在人大取得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高频率活跃于文坛诗会上,作品和评论文字见于各类媒体,其自成一格的文风引发多方关注。出版诗文集《瘦江南》《灵魂体操》等。

在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期间,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戴潍娜。她对当下科技对文学的影响,有自己深入而犀利的观察和思考。

作为一位具有广阔见识视野的新锐青年诗人,戴潍娜对当下人类所处的电子化时代和迅猛发展的科技浪潮,有深入而冷静的思考。她认为,世界正在进行着自身的电子化折叠,人跟人面对面的交流日渐沦为“濒危艺术”。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这一代人类虽然上了太空,但生活中早已没有了应有的美好空隙。人感到越来越孤独”。

fcapp_f995e15f-b364-4db9-9a91-fbccc9d7f4b0_1679023122066.jpg

戴潍娜   受访者供图

“技术与文学将是漫长的较量”

近一两年,戴潍娜重读一些推理小说,感慨高智商推理只属于前现代,“那时候人还没有躺在技术上睡觉,还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智能和人性魅力,然而这些在电子化世界里都失效了。手机上就有一个人的一生,摄像头挤占了全部想象的可能。三次元的真实感在迅速蒸发,让位给二次元世界。人和人的亲密感,泯灭得只剩下某宝商业逻辑里的‘亲’;每个人都在朝向机器飞快进化,变成半人半机器的虚妄所在,只不过各人进化速度不同罢了,有的人百分之三十,有的人百分之五十……”

2023年春天引发全世界各行各业高度瞩目、关切的人工智能ChatGPT,自然也在戴潍娜的观察和思考之内。她认为这项技术在带来便利和实惠之外,也带来了焦虑。“这一代人,正在迅速抛弃三维世界。那些真实的触感、体验、人和人的亲密关系都在蒸发。当人性,当我们自身的节奏,世界的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文学究竟是会跟着向前冲,还是往后退,会以什么样的舞步去适应美丽新世界的图景?技术影响了人性,文学也会反过来渗透技术,这恐怕会是一场漫长的较量。诗不是现实的追逐者,相反,从屈原的《天问》到今天,它始终以一种叫人惊叹不已的方式创造现实。我依然在期待它会用一种隐秘之力,夺回这个世界。”‌

“生命更需要感知的纯度和浓度”

戴潍娜还想到,新的工具一定会带来新的词,也可能是更简陋的词。“比如众多网络流行语,恰恰反映出了感知的贫乏。在我看来,我们的表达,我们使用的词语会像药物一样,让一个人的体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ChatGPT已经宣称可以写出流利的剧本和诗歌,然而AI在创造睥睨人类同行的优秀作品以外,更多可能带来的是猝不及防的知识爆炸、伪信息甚至垃圾。因而,‘拣选’这个动词,也成为了我最近持续思考的一个关键词。”

为何是“拣选”?这曾经是千百代诗人反复在做的一个动作——从万千词语库中拣选、锤炼出极度精准的一个词。“‘拣选’,未来也有可能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戴潍娜说,“过去的艺术家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动能是‘寻找’。《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尤其稀罕,是因为材料昂贵;文艺复兴之前很少能看到蓝色的画作,是因为蓝色材料稀缺。因为世界缺少生产力,艺术家始终在寻找稀罕的材料去建造他的艺术世界。但现在我们已进入到一个各种信息、各种材料扑面而来的时代。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未来,人们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可能就是从中拣选出真正有益的营养。网络上的东西,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迅速填补了我们零碎的时间,抵消掉了我们原本的无聊、困惑,而人生的很多价值和反思恰恰来源于这些无聊和困惑。碎片信息消耗掉了我们的注意力和情感浓度。然而生命不只需要信息量,更需要生命感知的纯度和浓度。人永远是需要深度感知、深度连接的物种。”

“用诗歌重新链接这个世界的亲密”

近些年来,戴潍娜敏锐地察觉到,“无论是哲学界还是文学圈,大家都开始重新关注亲密关系,重新回归到对情感维度的珍视——毕竟生命的感知,深度知觉,微妙荡漾的情绪,独一无二的个体心灵,才是人区别于AI的珍贵所在”。

当互联网带来更多撕裂的声音,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重新建立亲密的链接呢?她认为,“最终还是要回到诗歌,古老又崭新的文学,去唤醒人性,去擦亮我们锈蚀磨损的知觉,重新链接这个世界的亲密。诗人仍试图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和道德经验做出广阔的历史回应。在诗歌中,我们辨认出爱人与自己,并选择了自己度过人生各种征战的方式。当我们投入诗歌的那一刻起,过去、现在、未来同时改变”。

文/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赏读|戴潍娜:我要谈谈那些“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2
文学|通过9位“剑走偏锋”的作家,进入戴潍娜的阅读世界,看到他们不羁背后的可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2
《我的阿勒泰》等13部作品入围“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9
北京市13部作品入围“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9
讲座|文学创作就是关于如何去表现他者的方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9
讲座|文学创作就是关于如何去表现他者的方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8
以诗会友 丁香诗会文化沙龙灵感“火花”不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ChatGPT对创作科幻文学影响几何?
中国新闻网 2023-0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