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000万亩:到2025年治理亿亩沙化地,建32处沙漠公园
南方都市报 2023-01-11 11:36

1月3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微最新消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审批同意,已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也就《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做了相关解读。《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介绍,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前2期规划目标任务均已圆满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82亿亩。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年均沙尘天气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

两年投资超200亿元 治理超4000万亩沙化土地

据悉,近些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土地沙化程度呈现持续减轻的趋势,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次数也有所减少,强度有所减弱。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2.82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2658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公园98个。落实草原禁牧12亿亩,草畜平衡26亿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2004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实现净减少,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万公顷(515.4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6.70万公顷(1000万亩)。

此外,2021-2022年,防沙治沙中央投资超过200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4357万亩。

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近十年年均8.5次沙尘天气过程低于常年(1990-2020年)同期的12.5次。北京沙尘天气次数由2000年前后的年均13次减少到目前的2-3次。

但由于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刘东生指出,当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据监测,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68.78万平方公里(25.82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58%,分布于30个省(区、市,下同)920个县(旗、市、区),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

另外,荒漠生态系统修复处于初级阶段,稳定性较差。林草植被盖度低于30%的沙化土地面积为10970.44万公顷(16.46亿亩),以及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达2791.54万公顷(4.19亿亩)均需要加强保护,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中等治理的面积占93%。

刘东生称,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加上区域水资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风险不容忽视。“十四五”和中长期防沙治沙还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巩固成果和修复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治理沙化土地?《规划》总结11种修复措施

《规划》明确将沙化土地划分为干旱沙漠及绿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沿海沿江湿润等五大沙化土地类型区、23个防治区域。

刘东生介绍,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规划》确定7个重点建设区域,其中优先治理区3个,优先预防区4个。

其中,优先治理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及京津冀山地丘陵、库布其沙漠及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等3个区域。优先预防区包括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绿洲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绿洲区、柴达木盆地沙漠及共和盆地、西藏“两江四河”河谷等4个区域。

对此,《规划》也提出要分类保护沙化土地。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促进植被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强调对于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遗迹保护,坚持宜沙则沙,强化保护措施,力争实现应保尽保。

《规划》要求,在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建设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规划》总结概括了四大类、共11种常见的修复措施,包括封山(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沙地植被更新、沙生灌木平茬、沙地植被生态补水、工程固沙、人工固沙造林种草、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沙化耕地治理、配套设施建设等。

支持生态沙产业 建32处国家级沙漠自然公园

刘东生介绍,发展沙产业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

在发展方向上,充分利用沙区光热优势和林草资源,发展种植业、林草特色养殖业、精深加工业、景观生态旅游业、新能源开发、林草种苗业。特别是新能源开发方面,除科学发展高燃烧值灌木、油料作物为主的生物质能源之外,鼓励充分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采用高效先进的光伏技术和产品,积极探索光伏治沙。

在重点培育沙产业种植基地方面,依托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油料植物、饲草料、草药、绿色食品原料、花卉,以及开展林草种子保存和生产等,提高防沙治沙经济效益。

在发展沙漠旅游方面,重点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开展沙漠自然公园建设,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新时期,将重点支持32处国家级沙漠自然公园建设。

文/王玮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外交部答北青报: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合力应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 沙化土地整体好转
央视新闻 2024-11-25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12万亩
新华社 2024-06-18
截至6月初 内蒙古今年已治理沙化土地800多万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7
累计造林4.8亿亩 “三北”工程: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科技日报 2024-06-17
到2030年,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人民日报 2023-09-13
中国治沙智慧与世界共享 这场国际沙漠论坛值得关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27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