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涉疫谣言带偏防疫“正确姿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1 07:27

近日,有关新冠病毒防治的各类信息,总是会占据醒目的位置,其中也包括不少新老谣言,可能让大家对新冠有错误认识,在预防、治疗新冠过程中采用错误手段。对此,中国科协官微“科普中国”从以前辟谣、科普过的内容中,筛选了一批近期大家最为关注的流言,一一辨析,希望能打消大家的顾虑,重新复习一下正确的新冠防治方法。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已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致力于保健康、防重症。连日来,由于冬季寒潮天气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因素影响,各地感染人数快速增长,各式涉疫谣言也在快速发酵。“科普中国”筛选出的18个涉疫谣言,包含“大蒜等辛辣食物,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喝白酒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新冠可导致缺氧,家中应准备制氧机”“感染新冠病毒,多吃几种药好得更快”“吃了橘子、橙子等水果会导致抗原检测阳性”“迟早大家都要阳,还不如早点感染,早阳早好”等,都毫无依据却言之凿凿似是而非,因此尤其值得警惕。

涉疫谣言的最大特点和编造者的主要动机是:渲染风险、危言耸听并吸引眼球、赚取流量。涉疫谣言在社交平台流传后,迅速引起一些网友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导致不少人因此产生疑惑、焦虑、恐慌、躺平等情绪,或采取错误的防护措施。谣言的广泛传播使得真实、科学的信息反而遭到质疑,严重干扰了人心,扰乱了各地优化疫情防控工作。连像“戴口罩”这种早已成为防疫标配的常规操作,也被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会导致肺部结节”“内含有石墨烯”等新谣言,一些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把谣言纷纷转发到家庭群、亲友群。

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等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司法解释也规定,对编造虚假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近期,多地发布了依法打击整治涉疫情网络谣言的通告通知,并查处了多起涉疫谣言案件。事实表明,只有让这些谣言生产者付出法律代价,才能遏制谣言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

同时,平台也须依法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平台上流传的涉疫谣言、不实信息,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加以甄别清除。互联网群组的建立者、管理者也需履行好监督责任,认真识别和及时删除相关链接,切实挤压涉疫谣言生存的空间。相关机构和专家应加强对有关新冠病毒防治的科普,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科学和真相跑在谣言前面。除“科普中国”筛选出的18个涉疫谣言外,上海辟谣平台也梳理了近期热传的谣言,按照“预防篇”“症状篇”“治疗篇”“生活篇”4大主题分类,并附上医学专家、权威机构的建议和意见,为公众呈现了一份实用的“防治宝典”。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造谣必受罚。尤其是,疫情当前,更须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我们应像增强对病毒抵抗力那样增强对谣言的抵抗力,多听权威信息,加强对科学常识和政策的了解,提升自我辨别能力,不被涉疫谣言、不实信息带偏了防疫“正确姿势”。

文/付彪

漫画/王铎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说新冠感染是“小号艾滋”,这个谣言太狠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6
北青快评|依法铲除涉疫谣言生存土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2
涉疫网络谣言屡禁不绝危害大 专家提出:网络平台可建谣言联合惩戒机制
法治日报 2023-01-12
借热点话题博眼球,编网络谣言带节奏——7月辟谣榜综述
网信中国 2022-08-09
借热点话题博眼球 编网络谣言带节奏——7月辟谣榜综述
央视新闻 2022-08-08
谣言背后有“套路”:涉疫谣言数量目前明显减少,但仍有部分旧谣言“死灰复燃”
解放日报 2022-06-08
大连通报39件涉疫案件 3家冷链企业违法操作引发疫情传播
中国长安网 2022-05-21
瞒报行程、违规培训、传播谣言……北京警方通报多起涉疫典型案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