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涉未成年人网络偷拍直播等行为 网络平台监管初见成效
法治日报 2022-12-20 07:50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11月30日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同时,未成年人过度上网情况有所改善,工作日、节假日上网时长与2020年相比均有下降。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未成年网民教育管理相对不足。互联网平台监管初见成效,青少年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完善。视频平台成为获取信息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值得关注。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新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报告》建议,加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普法宣传和执法检查,尽快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严厉整治涉未成年人的网络偷拍直播、诱导性消费打赏、网络社交陷阱等,依法从严从重处置利用网络教学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防止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网络平台监管初见成效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明确要求。

《报告》显示,互联网平台监管初见成效。2021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以及参与网上粉丝应援的比例均有所下降。2019年以来,各大视频、短视频、社交、游戏等网络平台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模式仍然有待进一步推广完善。调查发现,尽管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长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均不到五成,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够明显,一成未成年网民表示对青少年模式不满意。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管理趋于严格,但有31.9%的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

“网络越来越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既要保障他们的数字权益,更要守护他们的网络安全,二者同等重要。”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说。

《报告》建议,推动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级,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推动网络平台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发挥青少年模式对不良及消极负面信息的阻断作用,避免成为形式上的保护工具。加强探索未成年人特质识别认证技术,完善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帮助监护人更好履行监督管理和保护职责。加强专属内容池建设,强化视频、短视频类平台内容审核,做好内容“加减法”,分级分类丰富和优化内容池资源供给,让青少年模式不仅能用、管用,更要让青少年好用、爱用。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和协同联动,探索建立更加精细化的行业标准和账号互通机制,对未成年人从事网上娱乐活动时间进行“总量控制”,从机制源头填补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方面存在的技术漏洞。

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

《报告》显示,随着一系列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以及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的日益重视,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有所提升。比如,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25.5%,较2020年下降1.7个百分点;79.8%的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较2020年提升5.7个百分点;66.3%的未成年网民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未成年人上网相关的新政策新法规。

在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新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部分未成年网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陷阱“与时俱进”,智能手表、智能台灯、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上网设备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要进一步强化儿童友好理念,保护意识前置,积极主动应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风险新问题,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路上形成合力。

《报告》建议,加快制定新型上网设备信息安全行业标准,对涉及图像、指纹、位置及用户个人信息等功能进行规范性要求,明确厂商和软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切实加强未成年人隐私信息保护。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网络素养教育。面向小学生,重点引导其正确认识网络,养成良好上网习惯,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时间管控能力以及隐私保护能力;面向中学生,重点引导其遵守网络规则,规范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借助互联网资源帮助学习,注意防范网络社交风险等。

加强内容输出正向引导

近年来,视频平台成为获取信息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值得关注。

《报告》显示,接近半数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但信息鉴别能力有限,平台内容质量会对其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等消极负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平台监管工作的有序推进,血腥暴力、唆使犯罪、歪曲历史、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得到有效控制,但消极负面信息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属于亟待保护的脆弱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协力。

《报告》提出,应当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增强各类官方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内容输出和正向引导,帮助认知和行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未成年人抵制泛娱乐化、不良网络亚文化、非理性消费等网络现象对其价值观塑造的负面影响。同时,树立奖善罚过导向,推动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加强行业自律,发挥协会组织作用,特别是加强对未成年用户规模较大的视频、短视频类平台和账号的监管力度,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文/蒲晓磊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