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服务百姓健康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表示,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推广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等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举措。到目前为止,全国5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有超过4800家医院能够提供精准的分时段预约诊疗。同时,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36%的二级公立医院都开展了日间手术,有效缓解了手术难的问题。(10月25日《法治日报》)
当前医院常见的能力提升举措,多与时间有关。比如预约诊疗不仅要限定时间,而且还要对爽约行为给予惩戒;实行多学科诊疗,是因为分学科诊疗太浪费时间,不如多学科集中在一起解决问题;患者接受日间手术,不再需要术前准备几天、术后观察几天;远程会诊节省了患者或医生来回奔波的时间,让诊断得以尽快明确、治疗方案尽早确定,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医院围绕时间做文章,切中了患者的主要痛点。看病最烦的一点,是等待之烦。在过去,挂号大厅、诊室前、检查室周边、收费窗口前等,总是排着长队。“明天再来”、“过几天再说”、“本周检查已经排满”、“床位腾出需要时间”等用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并且每句类似用语的背后,是患者长时间的等待和多次跑腿。只要各种等待时间变短,看病难将大幅缓解。
做“时间文章”,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医疗机构既要“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更要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因为疾病不仅有轻重,而且同一疾病也分为急性期、恢复期等不同时期,医疗机构应根据实力分类收治。只有通过分级诊疗,大医院才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小医院也能体现自身价值。医疗机构之间紧密配合,“时间文章”会写得更顺畅、更精彩。
围绕时间和效率做文章,既要有做大做强的能力,更要有“做小做弱”的担当。大医院包揽一切,什么检查都做,什么病都看,这虽然也是一种能力,但技术含量不高,效率会打折。大医院关闭普通门诊,严格限制医院规模和医生数量,将精力集中在疑难重病和科研与教学等方面,在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做小做弱”,中小医院才会有急需的人才,有更大生存的空间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医疗能力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让人难以理清头绪。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好时间轴、效率线,医疗资源才能得到高效利用;也只有时时替患者着想,处处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就医体验才能深入人心、赢得广泛赞同。医疗系统不仅要做足“时间文章”,更要明白为谁做、怎么做,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改善医疗福利,为民众提供更优质廉价的诊疗服务。
文/秋实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