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镜|《底线》:一部有大格局的法治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05 14:38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不少优秀法治题材剧将镜头对准了这一领域,目前正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爱奇艺热播的法治剧《底线》就是其中一部。该剧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创作,潇湘电影集团旗下当燃影业制作发行,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悬疑,也没有局限于法律专业领域,而是在大格局、大视野下将其内在价值拓展到社会多个层面。全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社会性、人文性,气氛集庄严、轻松、诙谐于一体,底色温暖而明亮。

以法律专业性引导观众建立法治理念

相较于其他行业剧,法治剧的政治性、专业性要求更高,创作难度相对更大。创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技巧,还要深入了解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深刻洞察社情民意。《底线》主创团队选择的是“刷漆式创作”,从编剧采风到主演们沉浸式体验生活、法律专业人士跟组拍摄,一层层一步步向专业性要求靠近。本剧播出之后引发网友热议,有专业人士称下班之后追剧为“加班学习”,还有人发表评论: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没在法院干过肯定写不出来。

在内容呈现上,《底线》没有口号式宣讲法律条文,而是将其浸润在每句台词、每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设置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理解法律的内涵和边界。看到母亲被侮辱,儿子雷星宇刺死催债人,他的快意恩仇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遭受职场性骚扰的李芳凝被吃瓜群众围观、被母亲以死相逼撤诉,她还要不要与上司对簿公堂?法官、律师、群众都有平等表达意见的权利,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荧屏之外各派观众意见的“嘴替”。正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以及审理过程所依据的法律条文、证据的梳理,本剧将“法治”二字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观众。

本剧结构布局精密,几个重大刑事案件中穿插着一些民事案件,具有相似主题的民事案件往往会双线推进,民事案件临近尾声时又会快速闪过一两个简单的调解性案件,比如如何界定夫妻共同财产、撞死无证的小狗应该赔多少钱等,大中小案件有条不紊地交织在一起,或细腻或快节奏地普及了法律知识。尤其让人对剧情击节赞叹的是,如同美国女大法官金斯伯格当年不仅为女性争取同工同酬的正当权益,也为男性争取作为全职父亲的合法权益,本剧在李芳凝性骚扰案推进同时,还并行设置了另一个性骚扰案,只是被骚扰的人不是女性,而是男性。剧情反转完全出乎观众意料,更加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品价值从艺术层面拓展到社会层面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底线》剧中法官们大部分工作属于执法范畴,他们依法审判的同时也考虑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避免因为法律的滞后性产生的“就案判案”现象,有些重点案件的审理直接推动了司法改革,或成为司法改革成果的验证。雷星宇案二审改判之后,几位法官复盘时点明了此案改判的重要意义:将暴力催债行为纳入不法侵害的范畴,并且激活了正当防卫这款“僵尸条款”,遏制了层出不穷的高利贷暴力催收行为,因此,此案无论对司法界还是社会其他层面,都具有标杆作用。现实生活中,反性骚扰入法是司法改革的一大进步,剧中对此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轰动一时的李芳凝诉性骚扰案以原告胜诉结案,法官依据的就是《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款,并为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此外,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的发达,汹涌的社会舆论给司法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是凯撒的归凯撒,法律和舆论监督终究是两条线。剧中借法官方远的口指出“我们欢迎舆论监督,但是不接受舆论审判”。接地气的情节比比皆是,将本剧内在价值从艺术本身延伸到了荧屏之外,相信广大观众也会有所感悟。

司法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底线》不仅关注案件的审理过程,还关注其背后的价值观较量,折射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剧中最直观的表达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及主审法官的点评中,将案件的意义从个体拓展到社会层面。网红主播骆优优猝死案中,审判长方远庄严的判词给带血资本敲响了警钟:“利用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及各种成功学说辞作为话术,来让劳动者自发地进行自我剥削”。葛晴晴案件中,闺蜜穆子琪为保护她被其男友杀害,判词对此类游走在法律与道德中间地带的价值观失衡作出评断,给与“为他人抱薪者”高度的道义评价。因为案件的轰动效应,此案判词将对人心天平的倾斜、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所以法官们字斟句酌。最高法近年来颁布多项文件,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院工作和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本剧真实反映了基层法院对此项任务的贯彻落实,相关剧情也往往成为本剧的高光时刻:法律权威和道德评价共存,不仅外化于威严的国徽和法庭上,也内嵌在法官们对公道伦理的判断和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判词里。

人本理念为作品增添温暖底色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家长里短的纠纷,落到当事人头上都是大事,法官们都会谨慎对待,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现实生活中,至少70%的民事纠纷是通过各级调解完成的,大大缓解了司法诉讼的压力,尤其是对于基层法官们来说,他们机智灵活、细心耐心的调解纾解了群众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在工作中的具象化,为法律增添了人性光辉。《底线》中,经过立案庭庭长方远的努力,孟伟醉酒坠楼案从庭审改调解,两个贫穷而善良的人达成了和解;年轻的法官周亦安发现所谓性骚扰案是诬告,机智地请原告莫莫来旁听李芳凝性骚扰案的庭审,成功劝说她撤诉,保护了被骚扰者的声誉。有时候,即使不属于合法权益范围,但是百姓有诉求,法官们也会耐心倾听。拆迁户齐大爷常常来法院找方远,想多得一些补偿款,每次方远都笑脸相迎,“倾听也是法官的工作,有很多事情,你让老百姓说出来也就没事了。”某种意义上,法官的公正、客观、善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法律的尺度和温度。

除了法官形象,本剧对涉案人物也没有非黑即白的正反方设置,走上法庭的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弑母的唐啸云从小过的是压抑至极的生活,人们只看到他杀害母亲,却看不到他精神上早已被母亲用严苛的“爱”杀死;不想离婚的老板看似不愿分割财产,其实是怕股权分割影响到公司几百个员工的去留。本剧避开极端的善恶矛盾,给与原告、被告平等的地位和描摹,看似消减了戏剧冲突,实则更接近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彰显法律天平的公平公正,也使得法治剧在庄严的主色调中,闪烁着温暖现实主义的底色。

文/于秀娟(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新知|用法律让弱者勇敢说“不” 《不完美受害人》背后的法律“拼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0
播客|网络控诉性骚扰 是一把“双刃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2
科普|守护职场她权益 六部门首发操作指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7
最高法发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央视新闻 2023-03-01
小案件讲述大道理 以法治弘扬价值观
法治日报 2023-02-26
线上法庭模拟审理“元宇宙”性骚扰案 审判员: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一次预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8
新时代妇女权益保障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筑起保障妇女权益防护墙
法治日报 2022-10-25
科普|法治剧《底线》热播 这些法律知识点你get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