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守望田野探源历史 做新时代的“考古人”
央视网 2022-10-04 18:00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随着近几年我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被吸引到曾经是冷门的考古研究队伍中。他们扎根田野、勇于奋进,争做新时代的“考古人”。

在河南洛阳正平坊遗址的考古现场,一片隋唐时期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重要街区被确认找到,这让卢亚辉和他的同事们兴奋不已。

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卢亚辉,博士毕业后便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目前是洛阳正平坊考古项目的年轻骨干力量,他参加过隋唐长安城、辽上京遗址等一系列国内重大考古发掘项目。不管寒冬还是酷暑,哪里有考古新发现,哪里就是他和同事的办公地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卢亚辉:因为我们好多工作都在12月底到1月份才能结束,像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时候,你要是不戴手套拿手铲,很快就感觉要粘住。

在考古挖掘中,90%的文物出土时都处于残损状态,很多时候光残损碎片就多达上百件,需要完整拼接粘合。可拿什么样的“金刚钻”才能揽得住如此精细的“瓷器活”?卢亚辉说,靠的就是“耐心”“细心”四个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卢亚辉:这是汉墓里头刚出土的耳杯,是古人用来喝酒的,它修复难度比较大。比方说周边这些碎片儿,如果它修复的时候有一毫米的差距,剩下的这个三角残块儿就无法填充进去。

在卢亚辉和同事们的探索下,不断有新技术运用到考古勘测过程中,无人机定位拍照、三维建模等技术的运用,都使田野考古的数据比过去更丰富、更全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翔实而精准的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卢亚辉:因为三维建模技术的采用,原来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基本上一上午就能完成数据采集的任务了。

坚守田野的执着来源于奉献的勇气,更来源于坚定的初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卢亚辉: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做出一番成就。我想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延长历史的轴线,丰富历史的细节,这也是为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的年轻考古工作者,一方面要求我们要继承老一辈艰苦奋斗、扎根田野的朴素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积极拥抱新科技,以创新的理念提升我们田野考古发掘水平和研究水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师 王思渝:我们国家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怎么把这些悠久的历史研究好、保护好,同时带到当代,能够与当代的社会大众、普通老百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也是我们在工作当中不断尝试、不断践行的一个方面。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 徐斐宏:2021年以来,我参加了三星堆新祭祀坑的考古工作,在这个代表时代前沿的考古遗址里面,我切身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新气象。多学科,多技术团队的加入,让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考古发掘和教学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新疆党政一把手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在这里驻足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 2024-12-12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90周年 从文物中了解核心价值观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13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郑振香去世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3-15
考古新发现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新华社 2023-10-27
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发布24部学科年鉴
新华社 2023-09-22
86岁考古学家高天麟去世,曾参与陶寺、二里头等遗址发掘
澎湃新闻 2023-06-26
江苏无锡对两座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探源
中国新闻网 2023-06-04
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墙为复墙形式 系汉唐时期都城遗址考古首次确认实例
中国新闻网 2023-01-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