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开展种植牙价格调查。
该消息在前几天已有发酵。据悉,在国家医保局统一部署下,湖南、甘肃、陕西等31个省份的地级市都开始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种植牙治疗全流程的费用情况展开调查。
中新经纬注意到,种植牙限价与集采此前已有多地进行试点,但推进不及预期。宁波市推动种植牙限价后,参与试点医疗机构月均集采种植牙不足5颗,安徽蚌埠市则参与医疗机构寥寥。
本次国家医保局发声后,能否推动“种牙贵”降价?对相关企业又有何影响?从二级市场来看,总市值超过400亿元的“牙茅”通策医疗于15日盘中逼近跌停,收跌9.03%,虽在17日小幅回升,18日、19日继续低开低走。
种植一颗牙高达两万块元
根据公开资料,缺牙后,牙齿的修复方式主要有三种:种植牙、装固定义齿,以及戴活动义齿即假牙。种植牙作为一种替代方式,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从构成来看,种植牙主要由人工牙根、基台和牙冠三部分组成。
但是,种植牙更所广为人熟知的一面源于其价格昂贵,有“一口牙一套房”之称。辽宁省葫芦岛市市场监管局曾在2021年对种植牙市场开启价格调研,结果显示,种植牙每颗共计6000-22000元不等,有的视情况添加额外人工骨粉2000元,费用包括种植体、种植基石、牙冠、麻醉、缝合修复、手术费、CT费等。
中新经纬记者在第三方平台搜索发现,北京地区提供种植牙服务机构以民营口腔机构为主,在价格上,以套餐为主,有“单颗价”“半口价”“一口价”,就一颗牙的种植“打包价”而言,不同品牌之间价位相差较大。
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使用品牌主要来自均为进口,来自德国、美国、瑞士与韩国,最多出现品牌为韩国登腾与瑞士ITI。从单科价格来看,德国BEGO价格区间在7980-12800元,美国皓圣在49800-7800元,瑞士百丹特为9800元,瑞士ITI为9800-13800元,瑞典诺贝尔系为10800元,韩国登腾种植牙为2399元-3980元。由于口腔机构普遍在平台上推出优惠活动,本统计以优惠后价格计算。
不难看出,种植牙在目前的医疗服务收费体系中,在绝大部分区域属于非基本医疗服务,需要患者自费,而动辄上万元的价格却给了居民极大的负担。2022年2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就提出了种植牙问题,并表示集采“箭在弦上”。
国家医保局发文
在《征求意见稿》中,国家医保局指出,调查登记范围为开展口腔种植牙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一方面要对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进行调查与限价,另一方面,将推动省市联盟开启耗材采购:由四川省医保局牵头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要求各省份均应参加。据中信证券研报,考虑到本次调查预计为全国集采前的摸底工作,全国种植体集采及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有望于9月中旬后陆续推进。
虽然在本次《征求意见稿》中没有公布具体的限价幅度,但中信证券表示,参照宁波2022年初推行的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国产品牌全过程3000元/颗,进口品牌全过程3500元/颗,目录内种植牙可以用医保历年账户支付)及2022年8月初蚌埠医联体议价谈判,预计未来全国性种植牙集采方案中种植体系统、牙冠等材料费用调整及医疗服务费用规范或将在全面集采中同步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集采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在于种植牙贵的深入人心,有“一口牙一套房”之称;另一方面,本次提出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不止耗材集采,医疗服务更要“限价”。
根据《中国卫生经济》此前刊文,在种植牙手术费用结构中,平均成本基本在3万元以上,同时,手术费、诊疗费和服务费用占比甚至远高于耗材费用。“公立医院耗材费用(包括种植体、种植基台、牙冠、修复材料等)占比约为30%-42%,而民营医疗机构主要耗材占比约为20%-35%。”该文章写道。
而在国家医保局的计划中,种植牙耗材参与集采,医疗服务需要“限价”,并要求各地报送一颗牙种植的“打包价”,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其中。这意味着,要全面把“种牙贵”降下来,将不仅影响到耗材厂商,更影响种植牙市场占大头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
此前有地方集采后月消费量不足5颗
实际上,种植牙集采并不容易,此前甚至被称为“最难集采”。
中新经纬注意到,种植牙限价集采此前已有地区实践。1月11日,浙江省宁波市医保局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推出种植牙的医保限价支付政策,对约定品牌的种植牙的全过程限定国产品牌3000元/颗,进口品牌3500元/颗,耗材价格为国产1000人民币/颗、进口1500人民币/颗。并组织百家医疗机构开展集体签约。
但是,该措施推进之后,据宁波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8日刊文,试点推行近5个月来,有2000多颗种植牙正准备被种入宁波人口中,参与试点医疗机构达到百家。以此计算,平均每家医疗机构每月集采牙种植数不到5颗。
此后,安徽蚌埠市借鉴宁波经验将种植牙纳入集中采购,引导医疗机构自8月1日起开展种植牙项目试点工作。经集中议价谈判,种植牙材料(含牙冠、植体一套)费用平均降幅84.17%,最高降幅达89.5%;市医保局积极引导各试点医疗机构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实行种植牙项目限价收费,即三级医院不高于2200元/颗;二级医院不高于2000元/颗;一级及以下医院(含口腔门诊)不高于1800元/颗。但是,安徽蚌埠市当地医疗机构参与程度有限,只有26家医疗机构参与。
即,此前种植牙集采已在宁波市、蚌埠市还有四川省等多地开启集采试点,方式略有差异。但总体推进情况不及预期,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此前集采推动限价建立在公立医院为支付方的基础上,采取“以价换量”,而种植牙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为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他们此前已在耗材采购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渠道优势。
根据《中国卫生经济》刊文,种植牙耗材目前属于在公立医院内部自行采购产品,各家医院均按照政府相关规定在阳光平台自行开展耗材采购。对于民营医疗机构而言,耗材采购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竞价优势,带量谈判,采购成本取决于每家机构的业务量水平,且采购价格普遍低于公立医院。如目前种植产品中最贵的瑞典某种植系统,民营机构的平均采购成本价约为公立医院同类产品的58%;韩国某品牌的中低种植系统,民营领域平均采购价约为公立医院的55%。
另一方面,种植牙价格高企的另一主要原因为医疗服务收费较高,这也与市场供需不平衡有关,牙医的人力成本较高。在牙科上市公司瑞尔集团的招股书中,雇员福利开支占收入成本的60%以上。“收入成本主要受到员工福利开支变动的影响。”招股书写道。
而如果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限制,对于公立医院影响较小,对于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可能会影响牙医的手术意愿及企业利润。
对民营口腔机构影响几何?
综合以上原因,民营医疗机构此前对参与种植牙集采意愿度并不高。本次《征求意见稿》中,表示将全力动员民营医疗机构参加。“对于区域内种植牙集采报量率高、中选产品使用率高、口腔种植费用经济性优势突出、评价排名靠前的民营医疗机构,由各地医疗保障局在官方网站上展示价格和费用情况,为患者提供就医指引。”国家医保局刊文写道。
近年来民营医疗机构运营成效不佳。据《新疆医学》刊文,近三成的非公立口腔机构处于亏空的状态。那么,本次集采和限价将会对这些民营医疗机构产生什么影响?会进一步加剧机构亏损吗?
中新经纬注意到,我国民营口腔医疗上市公司最主要的为通策医疗和瑞尔集团。通策医疗总部位于杭州,2006年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收购了杭州口腔医院。并以此开展医疗服务。据其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7.81亿元,同比增长3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3亿元,同比增长42.67%。
此前,对于种植牙业务,通策医疗信心满满,还曾在2015年提出倍增计划:“预计在2019年,公司种植牙数量有望达到5万颗,预计5年内,种植牙数量按照每年倍增的速度增长至100万颗。随着种植牙规模化的发展,未来种植牙的降价趋势将逐渐明显,单价在1万元以上的高端种植牙预计降价至约7000元左右,未来100万颗种植牙贡献收入合计约70亿元以上。”
但高增长未能一直持续,在2021年三季报公布时,通策医疗曾被质疑核心业务种植牙面临集采压力,机构大幅度减持,股价走低。在本次集采消息传出后,二级市场又一次闻风而动,总市值超过400亿元的“牙茅”通策医疗于15日盘中逼近跌停,收跌9.03%,虽在17日小幅回升,18日、19日继续低开低走。
对于本次事件影响,浙商证券曾在21年9月对种植牙集采事项点评称,此次回复明确了医保“保基本”的方向,未来或挤压渠道环节探索集采。同时精简收费项目、限制公立医院自主定价项目和收费规模,可能会对公立医院的价格和量进行限制,或从量的角度利好民营机构,但从价的方向与公立联动。
中泰证券发布研报则表示,种植牙市场需求旺盛,2020年种植量约400万颗(约每万人种植牙数28颗),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国内存量市场计算,种植牙潜在市场需求超2000万颗。但支付能力和医生供给是目前低渗透率的核心因素。在品牌下沉+种植体集采背景下,支付可及性大幅提升;同时由于种植牙医师学习周期较短,上游厂家培训赋能下,牙医供给紧缺有望得到缓解,国内种植牙市场有望迎来爆发。
中信证券也表示,国家卫计委于2017年9月20日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16年65岁至74岁老年人存留牙数仅为22.5颗,有缺牙的65岁至74岁老年人中修复的比例为63.2%。随着未来种植牙集采持续推进,单颗种植牙费用降低下患者支付及治疗意愿有望显著提升,种植牙总体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优秀民营医疗机构有望实现以量换价且有望满足差异消费需求。
利好国产供货商?
有人忧,也有人欢喜。中新经纬注意到,在前述宁波市与安徽蚌埠市试点种植牙集采中,中标品牌以国产为主。宁波市种植体中选品牌包括韩国的沃兰、DIO、SG,中国的创英、百康特、康德泰等。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市场上种植体以进口品牌为主。东兴证券研报显示,在中国上游种植体的市场中,进口品牌占比约90%以上,国产品牌为10%左右。“从产业链来看,核心种植体由外资垄断,但是国产品牌不断进行研发、追赶国际领先技术,获批上市的种植体系数量逐渐增多。”
中新经纬在国家药监局查询发现,目前国内共有24个国产种植体及种植系统产品获批上市,生产公司有浙江广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苏创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常州百康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
如果集采继续推进,或将有利于部分国产企业。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同时考虑到国产、韩系及欧美品牌价格差距,如果未来集采政策推进,预计将有利于国产种植体品牌的快速放量,进口替代过程有望持续演化。
对于口腔修复膜产品,东兴证券表示,国内市场中瑞士盖氏的修复修复膜占比达70%,国内企业正海生物的独家海奥口腔修复膜市场占比约10%以上,鉴于临床疗效不劣于进口产品,产品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充足。
中泰证券对国产替代市场规模总结表示,国内种植体市场规模(出厂价口径)有望达到136亿;目前欧美和韩系品牌占据主导,国产份额不足5%,随着二三线空白市场开拓,国产品牌有望受益。对于修复材料口腔修复膜+骨修复粉合计市场空间(出厂价)可达36-60亿元,对于牙冠而言,氧化锆全瓷牙冠美学效果接近真牙,应用前景广阔,国内种植牙用的氧化锆全瓷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2亿元。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