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李菁:企业要提升ESG报告的质量,更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财联社 2022-08-14 12:37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ESG备受关注。目前,我国的公司披露的ESG报告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情况如何?该如何规范披露数据?围绕这些问题,财联社专访了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李菁。

李菁认为,未来针对A股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一定会逐年提高,企业要提升ESG报告的质量,更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此外,ESG数据质量和评级标准上,她建议监管尽快出台统一的标准,通过加强监管和数据的IT化等方式减少“漂绿”等不规范行为。

“未来针对A股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一定会逐年提高”

财联社:据你观察和了解,目前我国公司披露的ESG报告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情况如何?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李菁:ESG报告的披露情况,A股和H股有所不同。2016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就要求在港上市的企业发布ESG报告。目前我国在H股上市的企业,基本上都能披露ESG报告,而且由于有量化指标,所以量化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充分,披露的内容、披露数据的详细程度以及连续性都比较好。对于在A股上市企业的ESG披露,是以鼓励为导向的,目前在A股上市的企业当中,披露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平均比例在30%左右。其中,一些头部企业做得还是不错的,一方面是由于头部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另外,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对此的关注度也非常高。A股的非头部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有的还没有披露,有的披露出来的信息量化的部分相对少一些。整体来看,A股的披露比例和披露数据的详实程度跟H股都有一定差距。

但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对ESG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包括证监会、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部门陆续出台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等不同的要求。未来,针对A股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一定会逐年提高。从国际上来看,去年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在今年3月发布了两份征求意见稿,希望全球各国资本市场可以采用,征求意见稿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正式发布。中国未来也会逐步推进和提高有关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一些要求。

“企业要提升ESG报告的质量,更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财联社:今年5月,国资委要求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ESG报告必须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重要性?

李菁:以 H股的ESG报告为例,必须包含的内容:第一是董事会责任,董事会对上市企业的ESG管理负全责,并且应该针对公司的ESG发展有相关的声明或者是战略、规划在报告中。另外,还要有相关的管治架构,比如成立管理委员会、工作小组,或者是放在董办或其他架构下专门负责ESG事宜。第二是量化信息,环境部分比如能耗的数据,废弃物的数据,排放的数据,特别是气候变化企业范围1(直接排放)、范围2(间接排放)的数据都要求披露。社会部分比如员工的数据,培训的数据,反贪污、反腐败的相关管理内容,社区的关系,公益相关的支持和支出,由于工伤或是意外导致员工的伤亡,这样的数据也要披露。治理范畴比如管治架构,董事会高管成员的性别多元化,具体的公司管理制度等也要披露。另外,ESG报告需要有重大性议题分析,因为每个上市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上述这些KPI的重要性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会针对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去做重大性议题分析,这个分析也必须在报告里。还有数据的连续性,一般来说除非是刚上市的企业,否则建议一定保持至少过往三年数据的延续性,可以更好地看到同比、环比、总量、人均在不同KPI上的一些变化。还有一些包括数据的整体,管理流程的合理有效性,公司企业文化,公司的生产经营规划与未来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连接等,这些也是一份ESG报告有必要体现的。

作为第三方机构,我们会建议再加一些资本市场看得懂的语言,不要只讲故事,要把数据讲好。做业绩报告的时候,最好有一页指标索引,哪些KPI对应的数值在报告的哪一页呈现,做的什么样的工作可以为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贡献,每股社会贡献值是怎么核算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是怎么核算的等等。这样的索引能帮助国际指数机构、评级机构快速找到ESG报告涵盖的核心内容,能更好地帮助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在评级和打分上也能得到比较好的先机。

财联社:对于公司来说,ESG报告的好坏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李菁:最直接的影响是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际ESG评级指数机构把A股H股都纳入评级范畴之内,如果ESG报告得分偏低,一定会影响公司的股价市值和未来发展。某些负责任投资机构的投资者,容易通过ESG 评分结果这“一道红线”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所以从投资上来说,要赢得更多的资本市场的认可、投资人的认可,提升ESG报告的质量有非常直接的投资价值。

另外,ESG报告表现的是企业的ESG管理水平。报告是个载体,呈现出来的是企业的非财务价值。一家企业中长期的发展潜力和价值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方面是三张报表,体现的是财务数据、财务价值;另一方面是ESG三个范畴,体现的是非财务数据、非财务价值。一份好的ESG报告能够呈现出这家企业至少是这家企业的高管对 ESG的掌握程度、具体落实程度,一定会显现在公司未来整体非财务价值的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潜力的表现上,可以看出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加强监管和数据的IT化等方式减少‘漂绿’”

财联社:沪深交易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有超过1400家上市公司独立发布了ESG报告,全市场ESG报告披露率首破30%。不过,目前ESG数据披露规范并不统一,ESG数据质量和评级标准尚且存在模糊空间。在你看来,应该如何规范披露数据?

李菁:第一,从监管上尽快出台统一标准。还是对标香港联交所,他们出的指引要求很清晰,因此,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报告中呈现的数据的统计方法比较一致。第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果证监会发布的19个大行业按照同一个标准执行,不同企业之间差距和差异都非常大。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枢纽作用,针对行业的特点、生产发展的阶段,制定一些行业指标,帮助行业内企业梳理数据。第三,借助有专业力量的第三方机构。ESG在国内的发展还在初期,所以还是要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在这个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我国的上市企业梳理好自己的ESG管理体系,搭建管治架构,收集基础数据,甚至未来可以用IT管理的方式建立ESG的管理系统,帮助企业不管是否换管理层和赛道,不管是否发生了非常大的管理上的变化,都不妨碍ESG数据收集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财联社:此前有媒体报道“漂绿”等问题,以ESG之名进行虚假环保行为。你认为,应如何做好上市公司的ESG监管?如何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李菁:“漂绿”问题不能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加强监管和数据的IT化等方式是可以减少的。国内的监管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出台政策的速度和更新的频率非常高,现在已有很多针对绿色金融的政策,包括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包括要求一些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核算投资的碳足迹,再比如央企国企必须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还有一些地方比如深圳以立法的形式出台了绿色金融指引,企业不遵守、不披露属于违法行为。

现在大家看“绿不绿”,更多的是人工填报。但是银行、保险、基金、机构投资者,他们未来在判断这个项目“绿不绿”上更多的可能是依赖数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可以非常明晰地判断和核算项目的环境效益、二氧化碳减排量、潜在的ESG风险值等。通过科技的手段,更容易杜绝因为信息不对等产生的潜在的“漂绿”空间。

财联社:目前一些ESG评价机构的存在,对于改善问题、增强监管是否有所帮助?这些评价机构如何保证给出的评价客观公正?

李菁:绿色的认证和ESG的认证在国内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以绿色债券为例,截至2022年7月底,中国发行人在境内境外的绿色债券保有量接近1.5万亿,其中我们认证了绿色债券130支,认证的发行规模金额是5226亿,占比34%,所以我们在绿色金融认证这个领域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ESG鉴证也是。我们在做绿色债券的鉴证、ESG鉴证的时候,有几个核心思想。第一是,认证流程要严格执行,针对认证的项目、数据、系统的合理性、有效性、真实性、准确性,针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数据背后的核算体系、核算公式、正确性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流程,这非常关键。第二,保持第三方的独立性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做这些绿色的判断和ESG判断的时候,对标国际的标准指引、国内的监管政策、行业标准指引,以专业第三方的角度来判断数据、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第三,因为认证是背书,是以我们认证机构出具的报告来支持认可报告客户的项目或者是数据信息,所以我们对出具类似背书的认证报告非常谨慎,有非常严格的内部审批流程。如果一个第三方机构做认证的话,我建议认证的流程要严格执行,要有专业的团队,我们现在的同事们都具有环境能源背景,他们本身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另外,还要完全符合内部严格的审批流程,这样的报告才具有比较强的公立性,才能够帮助发行人把好关,帮助投资人增强投资信心,也能够帮助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要求。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ESG“考卷”重点愈发清晰 上市公司陆续开启年度信披筹备工作
证券日报 2025-01-08
北京市属58家国企亮出ESG“新名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0
安永发布2024财年ESG报告 大中华区领导层女性占比达52%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5
证监会上市司负责人:研究推动更多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防止ESG披露出现“漂绿”等现象
上海证券报 2024-04-29
ESG投资调查:四大特征凸显 五大趋势将现
证券时报 2024-01-12
港股ESG监管持续升级 ESG报告成上市公司“必答题”
上海证券报 2023-11-11
媒体谈消除“乌龙财报”:资本市场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经济日报 2023-09-22
ESG信披标准趋于统一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迎来估值重构“窗口期”
证券日报之声 2023-08-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