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合力共治舌尖上的拜“金”主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0 15:49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联合制定《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规定》,明确规定金银箔粉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一些网购平台、社交平台上,仍能看到含金银箔粉食品的身影。(8月10日《法治日报》)

精致的蛋糕周边镶嵌着一圈金箔,和蛋糕表面的金银球装饰物交相辉映;圆润光滑的巧克力上散落着金箔碎粉,像夜空中的星星闪闪发光;小巧新鲜的海胆刺身上点缀着几片碎金,让人食指大动……如今,非法将金银箔粉列为食品添加剂俨然成为不少商家大赚特赚的“法宝”,因此滋生的舌尖上的拜“金”主义也日益蔓延。

值得警惕的是,几乎所有商家在营销“镀金食品”时都将“有益健康”作为卖点。在业内专家看来,金银箔粉并不会被身体吸收,只会原样排出体外,对人体并无营养价值。一旦消费者经不住诱惑相信了商家的营销噱头而盲目对“镀金食品”下单,其结果只能是为此交纳智商税,消费者无疑要对此保持理性。

“镀金食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不仅会助长舌尖上的拜“金”主义,败坏社会风气,也会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不容小觑。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多次发文,严令禁止销售“镀金食品”,其重视程度和查处决心前所未有。然而,由于监管技术手段的未及时跟上,以及金银箔粉使用的政策与法律规则不够清晰明确,加之部分消费者不理性的追捧,治理“镀金食品”所滋生的舌尖上的拜“金”主义客观存在一定难度。鉴于此,遏制“镀金食品”所滋生的舌尖上的拜“金”主义,不能仅靠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需要相关部门、商家和消费者的多方共同参与,形成治理合力。

首先,提高违法成本。商家把金银箔粉非法当成食品添加剂,并以“有益健康”开展营销宣传,既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禁令,也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应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不得以虚假宣传误导和欺诈消费者”等规定,涉嫌多种违法。市场监管部门要区分不同的问题性质依法对商家予以处置,该约谈的约谈,该查处的查处,该曝光的曝光,切实提高营销“镀金食品”的违法成本。

其次,培养理性消费意识。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多角度解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传播营养健康知识,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到,食品是用来吃的,“镀金食品”再奢华的“外衣”,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如此,消费者才会摒弃猎奇的不良消费心理,主动把遏制舌尖上的拜“金”主义作为行动自觉。

再次,创新监管手段。市场监管部门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镀金食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从政策法律层面明确金银箔粉的使用情形,与时俱进出台“道高一丈”的监管规则,促使“镀金食品”在创新完善的监管规则面前没有任何出笼机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引导平台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精准甑别“镀金食品”,让其无处遁形;并通过完善信用评价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等方式,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惟有合力共治,才能倒逼商家在食品营销中,远离奢靡为卖点的“面子工程”,确保舌尖上的拜“金”主义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文/张智全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