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件底线
南方都市报 2022-07-13 09:23

7月12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举措与成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陶凯元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陶凯元称,人民法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惩治刑事犯罪,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严惩杀人、放火、绑架等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依法惩治涉疫犯罪,切实保障疫情防控秩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决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一批重大刑事冤错案件,让人权司法保障更加有力。

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守好民生安全底线

在依法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陶凯元介绍,人民法院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依法纠正“张文中案”,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律平等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实招硬招,实质性化解纠纷,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服务“六稳”“六保”,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从2013年的10.1万件增长到2021年的57.7万件,年均增长超过20%。出台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等司法解释,促进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完善司法政策,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陶凯元表示,人民法院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守好民生安全底线,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空抛物等犯罪,及时发布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加强民生司法保障,贯彻实施民法典,深化家事审判改革,近十年依法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婚姻家庭等民生案件3600余万件。

在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后,持续巩固成果,2021年全国法院执结执行案件864.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94万亿元。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全国法院在线调解纠纷1084万件,2022年1-6月在线调解纠纷577.3万件。我国已建成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

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方面,陶凯元介绍,人民法院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实行法官员额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成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健全人民法院组织体系,审判质效全面提升。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和加强区块链司法运用意见。科技赋能司法展现广阔前景。

持续关注电商新问题

适时出台网络消费新司法解释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人民法院如何处理电子商务领域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贺小荣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涉电子商务领域的纠纷也快速增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依法审理各类涉及电子商务领域的案件。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贺小荣称,“签收商品即认可商品质量合格”“经营者享有单方解释权或者最终解释权”等是常见的格式条款,按照民法典规定精神,规定格式条款由销售者制定提供的,如果减轻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加重消费者的责任,这种格式条款依法认定无效。

关于网络消费欺诈,贺小荣称,司法解释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与他人签订的以虚构交易、虚构点击量、编造用户评价这种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合同,应当依法认定无效。关于网络消费不规范促销。司法解释规定了奖品、赠品、换购商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不得以奖品、赠品属于免费提供,或者说商品属于换购为由主张免责。

此外,关于直播营销问题,贺小荣称,司法解释分别规定了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自营责任,不能提供直播间运营者真实信息和有效联系方式时候的先付责任,也就是先行赔付的责任。对于销售食品直播间经营资质审核义务的责任。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直播间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时的连带责任。在外卖餐饮方面,对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未经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等法定义务责任,以及委托加工情形下的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贺小荣称,最高法一方面要持续关注  电子商务领域案件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出台网络消费司法解释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群众买得放心、用得安心,为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最高法将主动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准确适用在线诉讼规则、在线调解规则,推动完善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基础设施,尊重和保障当事人对诉讼模式的选择权和程序利益的处分权,提升在线电子商务纠纷化解的质效。

刑事案件超八成为轻刑案件

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重稳步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服务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介绍,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坚决贯彻、精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暴恐犯罪重拳打击,对劫持公交车辆、滥杀无辜、暴力伤医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不贷,对残害未成年人、性侵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案件,该重判的、该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依法严惩金融犯罪、集资诈骗犯罪,维护金融安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刘汉、刘维、孙小果、黄鸿发等一批涉黑涉恶的犯罪分子和“保护伞”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据介绍,人民法院审理的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爆炸等几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从2013年的7.5万件9.57万人,已经下降到2021年的4.9万件5.68万人。同时,对于民间矛盾引发,具有法定或者酌定从轻情节的,依法从轻处罚。2021年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人数占判决生效总人数的比例已经达到84.6%,就是说人民法院判处刑事案件中有84.6%都是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刑案件,我国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沈亮称,十年来,人民法院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侵害妇女儿童犯罪、毒品犯罪等,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惩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妨害疫情防控、环境污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空抛物、冒名顶替入学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特别是加大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力度。从餐桌到用药,从头顶到脚下,从实体到网络,全方位守护百姓的平安。

沈亮还介绍,十年来,人民法院强调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坚决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聂树斌、张文中、“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王力军收购玉米案等一批历史形成的冤错案件。严格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严格区分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坚决防止用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纠纷,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开展违规“减假暂”的清理,确保刑罚执行的公平公正。

十年审结环境资源案192.9万件

设立2426个环境资源审判机构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杨临萍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192.9万件。其中,刑事案件28.5万件,民事案件128.4万件,行政案件36万件。

杨临萍介绍,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批标志性的案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进程。审理腾格里沙漠污染公益诉讼等案件,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审理绿孔雀预防性保护的诉讼案件、非法捕捞长江鳗鱼苗等案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十年来,全国法院设立了2426个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南京、兰州、昆明、郑州环境资源法庭相继成立,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迈上了新的台阶。最高人民法院和29个高级法院实行环境资源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构建长江、黄河、大运河等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机制,以国家公园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实行跨区划案件的集中管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司法能力明显提升。

数读

◎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18年-2021年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6万件,24.4万人。严惩杀人、放火、绑架等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

◎依法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从2013年的10.1万件增长到2021年的57.7万件,年均增长超过20%。

◎加强民生司法保障

近十年依法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婚姻家庭等民生案件3600余万件。在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后,持续巩固成果,2021年全国法院执结执行案件864.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94万亿元。

◎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服体系建设

2021年,全国法院在线调解纠纷1084万件,2022年1-6月在线调解纠纷577.3万件。我国已建成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

金句

在审判实践中,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应用,庭审语音识别、类案智能推送等司法辅助系统推动庭审效率提高20%以上,让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实现公平正义更加高效便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杨临萍

这十年,人民法院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刑事审判中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既严格依法办案,又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当遇到社会热点案件,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舆情,人民法院都保持应有的法治定力,坚守法律的底线,把法律的专业判断和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融合起来,把一个个热点案件的审判变成一堂堂全民法治公开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

文/刘嫚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