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人生长恨水长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03 14:00

读人物传记,不时会有一种类似“声音考古”的愉快。

杨步伟写的《一个女人的自传》跟赵元任写的《早年自传》花插着看,不时再翻几页杨步伟的《赵家琐记》,这对民国伉俪的吐字、腔调和声音也便穿越字句,浮现而出,忽远忽近,似幻似真。那腔调的抑扬顿挫里,有赵元任“猫次我的灭”(猫吃我的面)的皮,有杨步伟南京白话的糯,有“她给饭都煮焦了”那样的蕴藉,还有“这位太太当然在家里没有煮过这一大些人的饭”之类的逶迤。

那高高低低的吐字听上去特新鲜,可终究也褪了色;那窸窸窣窣的响动很古旧,却也安恬,旧得簇新且雅致。序言里,赵元任说:“我太太倒不是像我这么净爱写纯粹的北平口语。写一处方言的纯粹的口语固然是有学术上的价值,因为还是一种社会史实的记录……她并不特别写什么体裁。外国有句常言说,什么样儿人,什么样儿文。”(《一个女人的自传》P327/P5)

这种“考古”之趣,有时又会从“声音”变成“影像”。

比如翻看《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这类主打影像的传记,阅读重心就从文字转为图像——转为侧影,转为形色,转为高光倾泻、至暗时刻。相比文字,影像更无标准答案,更松懈多元,更神异,更神奇,所生成的化学反应更微妙。

在“孤独与团结”里,那些由老照片呈现出来的加缪,不仅是作为记者、小说家、剧作家、哲学家的加缪,不仅是作家词典里、流派论述里的加缪,也不仅是贴着荒诞文学标签的加缪,而且,还是那个战争孤儿的加缪。这样的加缪更凡俗,更普通,更接近情人、父亲、丈夫等角色,读者看见他,会像“看到一缕阳光”(P165)。如此影像考古,最终送还读者的,是一个稍许陌生的加缪:有温煦面容背后遮蔽的恓惶、笃定、犹疑和坚韧,还有平和眉眼背后深藏不露的那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而当写作者将传记变成纠偏、证伪之类的扭转时,传记阅读的“考古”,则变成拾遗、补漏或纠偏。

解玺璋版《张恨水传》完成的,正是这样的补足——既有史料补阙,也有定位切换,将偏于小说、偏于畅销、偏于风花雪月、市民文化的那个张恨水复位于一个更切实的位置。在解玺璋笔下,张当然还是写过很多章回小说的张,当然还是身处鸳鸯蝴蝶派、稿费收入超高的。但以个人成就论,张恨水在近代史上的价值高点,是他的报人身份。

尤其对今人而言,公众更需铭记的,是报人生涯长达30余年的张恨水,是报业流程逐一历练的张恨水,也是熟悉传媒经营之道、深谙传媒价值谱系的张恨水。相比前辈,今时媒体人已经或正在经历一切,张当年都曾经历,相似的坚持、无助、努力、迷茫、困惑乃至尴尬,张当年也曾逐一领教……张如同当代传媒人的民国镜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谈及作家研究路径,学者谢泳认为,在各种人物研究资料里,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而有些日记,又不如“来往书信”(《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以此视角翻阅解版张传,会发现,其独特当然在于全书那300余条文献引述,当然在于全书持论多援引张当年的亲笔社论、亲笔时评,而更重要的是,解玺璋以《张恨水传》,完成了对张恨水人生成就的价值重估。

说得更具体,那就是,张恨水的报人身份大于其作家身份,在中国近代传媒发轫期,张恨水是倡导者,是践行者。

如是,那些像我一样,此前不过津津乐道“恨水不成冰”之类笔名八卦式阅读,侮慢之外,也与中国近代文明进程的一道风景擦肩而过。而当此类浅薄或莽撞触目皆是、比比皆然,被折叠的张恨水们当会长叹: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2022-05-21

文/黄集伟(书评人)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枕边书 | 陈子善:鲁迅的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中华读书报 2024-12-07
历史|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隐藏的文脉 北京书院述微》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历史|民国中将王赓孙女历时数年遍访亲友、亲笔书写怀念祖父传奇一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枕边书 | 李师东:且作纸上游
中华读书报 2024-05-21
新知|维特根斯坦:从工程天才到哲学巨匠的非凡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2
新知|哪个阿长是《阿长与 “山海经”》的主人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4
《南来北往》导演刘璋牧:让他们重新生活在镜头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1
别史|双叶丛书背后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