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用新模型揭秘太阳系“童年”
中国青年报 2022-05-16 13:38

行星是如何诞生的?太阳系又是如何演化的?近日,浙江大学发布该校物理学院研究员刘倍贝与法国波尔多大学教授雷蒙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雅格布森共同提出的太阳系巨行星轨道演化新模型。这项成果在北京时间4月27日刊登于《自然》杂志,刘倍贝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浙大物理学院为第一单位。

“今天我们所见太阳系的行星轨道,与太阳系‘童年’时期有很大不同。”刘倍贝说,追寻太阳系早期动力学不稳定的原因,是国内外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描述太阳系巨行星演化当前最流行的是Nice模型,该模型认为:轨道不稳定发生在太阳系诞生数亿年之后,那时,原行星盘气体耗散,巨行星与外部的星子盘相互作用不断交换轨道能量,最终使得行星摆脱共振束缚并引发动力学不稳定。

刘倍贝团队提出,可以用气体盘的耗散来解释行星轨道的演化,这是先前模型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在气体盘演化的晚期,太阳辐射的高能光子直射行星盘,形成的强劲光压首先吹散了靠近太阳的气体,行星盘内部出现了中空的结构。后续光压由内向外逐步驱散盘中剩余气体,行星盘质量伴随着盘内边界向外扩张而减小,这个过程被称为行星盘的光致蒸发。”刘倍贝说,这时太阳就好比一个巨型吹风机,不断“吹”走盘中的气体。

“我们的研究表明,该过程导致的动力学不稳定紧随着气体盘耗散,在太阳系诞生后约500万到1000万年间发生。有别于Nice模型,我们的模型中巨行星轨道不稳定发生的时间更早。”刘倍贝说。

“我们能从月球陨石坑的年龄找到新的佐证。”刘倍贝介绍,巨行星动力学不稳定会打破太阳系原有的平静,它们强大的引力扰动迫使周围小天体不断撞向其他行星和卫星,并在星体表面留下陨石坑。

刘倍贝说:“月球陨石坑有着广泛的年龄分布,小行星撞击事件随时间自然衰减,这也与我们团队提出的早期不稳定模型研究更自洽。”

此外,类地行星的轨道也支持刘倍贝团队的“反弹”模型。根据观测,原始地球形成于原行星盘阶段,在太阳系诞生后3000万至1亿年间最终长成。如果不稳定发生在地球完全形成之前,巨行星轨道动荡有概率触发大碰撞事件,诱发原始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相撞,逐渐形成现今的地月系统。

“而Nice模型所预期,不稳定发生在地球形成之后,地球就不能成为今天的地球。”刘倍贝说,“早期动力学不稳定更符合来自太阳系其他天体关于小行星撞击时间的记录。新模型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后续形成的类地行星的质量和轨道构型,这些均为其有别于传统模型的优点。”

审稿人对这一研究评价称:“该模型很可能是太阳系演化理论中缺失的成分,文章新颖且意义重大。”刘倍贝表示,未来团队会进一步探究巨行星轨道演化对地球形成及其水起源的影响等问题。

文/李剑平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研究发现太阳系外缘可能存在未知类地行星
央视新闻 2023-08-29
科学家新发现一颗可能有火山活动的系外行星
央视新闻 2023-05-22
太阳系外发现两个潜在“水世界”
新华社 2022-12-18
太阳系外行星有二氧化碳: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捕捉到证据
科技日报 2022-08-29
太阳系外侧小行星可能为地球带来有机物和水
新华社 2022-08-19
天文学家发现大小恒星的“童年经历”大同小异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5-31
中国科学家提出太空计划,寻找近邻系外宜居行星
新华社 2022-05-18
浙大学者揭秘太阳系的“童年” 新模型补充前人“漏洞”
中国新闻网 2022-04-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