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枫是以出演电影《黑炮事件》中赵书信而一炮走红的。在郑雪莱所编著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中对《黑炮事件》是这样评价的:《黑炮事件》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对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进行了深刻反思。它不但注重外在的社会、政治因素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影响,还把镜头深入到形成中国知识分子特定性格的内在哲学文化层面,融入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哲学思考……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赵书信性格’。它既注重了对形成性格的外在政治因素的开掘,也更注重了对形成性格的内在文化基因的发现。
在刘子枫所演的赵书信身上,人们既能够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所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一面,如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但也能够让人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小知识分子身上那种所谓的劣根性,例如无是无非、逆来顺受的精神状态。前者应该是扬的,后者应该是弃的。
刘子枫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对于赵书信的处理不是技术化的,也不是“表现”化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观众甚至可以感觉到刘子枫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刘子枫所饰演的赵书,其身上没有陈道明所饰演的陆焉识那种外化、胆大,见棱见角,他似乎就像是一塘春水,遇寒则却,遇暖则活,虽活却静,虽静而蕴。如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形容刘子枫在赵书信身上的处理,最恰当的莫过于就是“一介书生”。
从刘子枫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桃花泣血记》中的德恩、《小城之春》中的戴礼言、《家》中的觉新、《早春二月》的肖涧秋等一系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子;我们甚至于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其精神内涵,例如《烂柯山》的朱买臣等等。
遗憾的是,我们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中已经很难看到真实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生存状态了,更不用说由此所带来的人文思考。我们对这个变化的世界的展示与呈现,更多的是外在的,简单的,肤浅的,无论是导演的思考还是演员的气质与表演,已经很难给予观众一种理性的思考了。
中国电影乃至于当下的中国文艺,真正缺失的,其实就是“赵书信性格”——那个被刘子枫老师带走的东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满羿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