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给商品名称套上“法律笼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6 14:00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4月14日发布今年民生领域案件“铁拳”行动第一批典型案例,扬州仪征市一家商店向未成年人售卖标有“复方脑残片”“节操片”“二货救心丸”“贱男消失片”等低俗名称的薄荷糖,违法所得利润0.9元,因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面临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4月15日中国新闻网)

类似的案件不止一起,据媒体公开报道,近年来,多地监管部门已查处了多起商家销售低俗名称商品(主要是食品)的案件。而“二货丸们”的“家族体系”已非常庞大,已经发展出蛋疼含片、萌汉药、安全套软糖、姨妈巾棉花糖、牙齿糖、眼球糖、舌头糖等一系列“一眼俗”的商品,其销售渠道不仅覆盖了线下,也覆盖了线上。

“二货丸们”的名称和创意充满了低级趣味,甚至带有“血腥味”,打色情擦边球,违背了公序良俗和社会良好风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市场文化环境。由于“二货丸们”的主要消费对象为青少年,而很多青少年还未成年,身心发育还未成熟,“二货丸们”释放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对青少年形成误导,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监管部门对“二货丸们”祭出执法重拳,把一部分“二货丸式”商品逐出市场,荡涤了市场里的浊气,净化了市场环境,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令人拍手称快。

然而,揆诸现实,一些监管部门查处“二货丸们”,主要是从“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食品标签不规范”“相关指标超标”等违法点切入,如果“二货丸们”的标签信息齐全规范,质量达标,也未出现在校园周边,监管部门又该如何介入,如何整治规范呢?笔者以为,监管部门应该着重思考怎样从源头对“二货丸们”进行机制性、系统性防范遏制。

在流通环节查处“二货丸们”固然是必要的,但“二货丸们”的问题源头主要在生产环节,如果生产环节随意“创新”商品名称,随意生产各种低俗商品,源源不断地向流通环节输送这“丸”那“丸”、这“片”那“片”,仅仅靠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查处少量案件、查处部分低俗商品,根本无法阻挡“二货丸们”在市场“攻城略地”,无法铲除“二货丸们”的生存空间。

目前,《商标法》《广告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分别在商标注册、广告宣传、企业名称登记等领域划出了“低俗防线”,向违背公序良俗、社会良好风向、社会公共秩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形或行为明确说“不”。但有关商品命名,却缺乏法律准则,完全交给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法律规则的缺如给了一些市场主体任性命名、随意恶搞的操作空间,给商品名称的无序生长提供了可能性,也让监管陷入了被动。

商品名称承载着大量的市场文化信息,是维护公序良俗和社会良好风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只有从完善法律规则入手,补上商品名称监管的漏洞,才能全方位呵护市场语境下的公序良俗和秩序,才能形成“低俗防线”的“闭环”,才能更好地维护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货丸们”的倒掉呼唤商品命名法则,有必要给商品名称套上“法律笼头”。立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修法、完善实施细则或出台法律解释等方式,制定商品命名的规则,划出商品命名的底线和边界,列出商品命名的禁止情形,拉出商品命名的负面清单,针对低俗命名、违法命名等行为明确监管部门和法律责任。商品命名有法可依,有了法律红线,监管“二货丸们”就能事半功倍,就能收获更好的效果,就能给消费者营造更加健康、文明、有序的环境。

文/李英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