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我在海南“种”水稻
新华社 2022-04-15 19:00

4月12日,于萌(左二)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实验室里整理种子。“90后”女生于萌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耐盐碱水稻育种项目负责人,2018年她因袁隆平院士“亿亩荒滩变良田“的愿景应聘进入研发中心。作为单位唯一一个参与大田育种的女生,于萌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田间完成,从开荒、播种、插秧、杂交到收获等。

3月31日,于萌(右)在三亚出租屋阳台上晾晒收集的水稻种子。

4月1日,于萌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水稻田里。水稻喜热,为了加快育种速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年犹如候鸟一般,青岛三亚两头跑,追逐着阳光。

4月1日,于萌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做水稻杂交实验。每年10月,他们会来到位于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种植新一季的水稻。等到来年春耕时,于萌和同事们把收好的种子晒干,寄回青岛准备播种。种植一季水稻需要约三至四个月时间,然而一个好的水稻品种的诞生,却以数十年计。

4月1日,于萌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收集水稻种子。于萌即将30岁,培育出自己的水稻品种是她的梦想。“我们是最年轻的一代育种人,必须从此刻开始努力”。

4月12日,于萌(左)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实验室里整理种子。

4月1日,于萌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收集水稻种子。

于萌随身携带的小包里装着田间工作的工具(3月31日摄)。

3月31日,于萌(右)和同事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收集水稻种子。

4月1日,于萌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做水稻杂交实验。

3月31日,于萌(右)和同事骑着电动车离开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3月31日,于萌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查看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

在于萌三亚出租屋的阳台上晾晒的水稻种子(3月31日摄)。

4月1日无人机拍摄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4月1日,于萌(右)在三亚将晾晒好的水稻种子装袋。

3月31日,于萌(左三)和同事们在三亚的出租屋里吃晚饭。

3月31日,于萌(右)和同事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

摄影/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图片故事|电力师徒驰援海南抢修
新华社 2024-09-16
图片故事|非洲小伙在海南“播种音符”
新华社 2024-08-16
图片故事|印尼籍教师仁迪:我在中国教甘美兰
新华社 2023-10-14
图片故事 | 非洲青年何丁:我在中国学机械
新华社 2023-06-28
图片故事 | 我的左脚是“板凳”
新华社 2023-05-23
图片故事 | 种蓝莓的“新农人”
新华社 2023-05-04
图片故事 | “爸爸,我考上了!”
新华社 2022-08-12
图片故事 | 我在大山修老屋
新华社 2022-07-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