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金融数据超预期:社融同比增长10.6% 信贷结构待改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4-12 07:05

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3月M2(广义货币)同比增长9.7%,较上月有所回升;人民币贷款增加3.13万亿元,同比多增3951亿元。其中,居民部门同比少增;企业部门同比多增主要来源于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6%,创近8个月新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整体上看,当月金融数据超出预期,社融分项较为全面增长,反映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下,宽信用效果开始显现。但同时也要看到,新增信贷结构改善尚不够明显,与居民消费相关的信贷增长弱于去年同期。未来,外部形势更趋复杂多变,稳增长任务仍然艰巨。

M2增速回升,社融增速创近8个月新高

3月末,M2余额24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3个百分点;M1(狭义货币)余额64.51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M0(流通中货币)余额9.51万亿元,同比增长9.9%。一季度净投放现金431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M2出现回升,是2021年3月以来的第二高点,接近第一高点2022年1月的9.8%。温彬认为,M2增速较快回升,一是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财政支出力度加大,3月财政存款减少8425亿元,同比多减3571亿元。二是信贷加大投放力度,派生能力增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元,同比多增了4000亿元。三是去年3月M2增速较2月下降0.7个百分点,基数也有一定程度回落。

M1增速与上月持平。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这主要源于之前受春节错期影响而大幅波动的增速基数趋于平稳。不过,当前M1增速仍属明显偏低水平,这一方面与楼市处于寒潮期直接相关;同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较弱,也是M1持续处于低增速的原因。

社融方面,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5.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创2021年8月以来新高,即近8个月新高。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8万亿元。2022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7万亿元。

从细项来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均表现为同比多增。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1.58万亿元,同比多923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1万亿元,同比多4050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同比多增4258亿元。这三项共同构成了社融增量最主要的支撑项。政府债券的变化显示实体经济自主融资依然有待改善。

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3951亿,结构有待改善

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0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13万亿元,同比多增3951亿元。拉长时间段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温彬认为,“在上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之后,3月金融数据全面超出预期。总量数据超预期增长,体现了金融靠前发力支持稳增长。但信贷结构的变化反映出需求压力仍然较大。”

从企业部门来看,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0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95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81亿元。王青分析,3月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712亿,企业短贷同比多增4341亿,反映银行在经济下行期避险情绪依然较为浓烈,更愿意通过票据和短贷冲量满足监管要求。这也与3月票据利率整体走低相印证。

从住户部门来看,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7万亿元。

从3月当月来看,居民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3848亿元和3735亿元,同比分别少增1394亿元和2504亿元。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3月居民信贷同比少增,短期、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主要是国内局部散发疫情对内需抑制,同时,国内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恢复阶段,房地产销售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仍需要一段时间。”

王青表示,3月金融数据显示总量温和回暖,结构依然不太理想的特征。这表明在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偏弱,前期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尚未充分传达到实体经济。

王青判断,下一步按照稳增长“政策措施靠前发力,适时加力”的要求,二季度降准降息的概率在加大。其中,降准能够切实提升银行放贷能力,而降息则有助于激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同时也是缓解楼市下行的关键所在。预计全面降准和政策性降息有望最早在4月落地,这将引导后续金融数据延续总量回暖势头,信贷和社融结构也将逐步改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