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为什么买买买让你快乐?——“包”治百病背后的奥秘
科学辟谣 2022-05-04 07:00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6年英国女性平均每人有14个包包配合不同场合使用,而中国女性对包的热爱也不能输给大不列颠。天猫女王节的数据显示,有35万中国女性一年至少购买12个包包。“包”治百病似乎成了闺蜜间中心照不宣的共识,为什么女性如此偏爱“买包”呢?

01

是什么让女性如此沉迷于“买包”

在古代,女性负责收集(采摘),男性负责攻击(狩猎),每当有采集活动,女人都带上篮子或者兽皮皮包出去,“包”就成了女性的必备生活用品,由这一分工带来的愉悦感已经留在了基因里,造就了女性对包的情有独钟。

当然,这一进化心理学上的推测只能解释女性喜欢“包”,却无法说通为什么女性总是偏爱昂贵的名牌包。事实上,女性对“贵而无用”东西的喜欢还源于对“爱”的需求。2014 年的一篇文章就给出了相关的证据。

研究者让两组女性参与者分别阅读一段关于“某女和男朋友参加聚会”的文章,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一致的,除了在描述女士穿着和佩戴珠宝时有所不同——文章 A 版本是说她穿的都是大牌货(奢侈品),B 版本则描述为普通货。在参与者们读完后,需要评价“你觉得这位男友有多爱女友士”。结果显示,读了穿奢侈品这版文字的被试觉得男友更爱女友。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则让她们想象有另一个女性要抢你的男朋友——想看这种情况是否会激发女性的防御性购物。结果显示,当被试感到有人跟她竞争男友时,确实会启动奢侈品购物动机。由此可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女性购买名牌包的另一个重要动机在于向潜在竞争者示威——“看到没?他愿意给我买奢侈品,可在意我了,你就别打他的主意了。”

当然,女性有许多途径可以获得购物带来的情绪价值,除了包包之外,还有许多商品给女性带来“被爱”的感觉。一项关于“零售疗法”的研究显示:除了包包之外,女性最常选择购买的物品前三名为衣服、食品、鞋子,相比之下,男性则更加偏爱食品、电子产品、电影/音乐。

同时,女性还更加依赖线上渠道进行购物,调查显示,67%的女性主要通过线上购物来实现减压、缓解情绪的效果,而这主要是由于线上渠道能够更便捷(足不出户、节约通勤成本等等)、全面地(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满足人们在压力或情绪之下,短时间内通过购物来疗愈的需求。

02

买买买真的是一种情绪疗愈

当然,线上购物更容易女性会陷入“冲动型消费”的怪圈——本来没想买的东西最后还是进了购物车,或是明知想买的东西并不是必需,却仍旧忍不住“剁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人类根本就不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在理性的背后,是“无意识动力”推动着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以为的“理性思考”。我们无法单纯通过意志力来控制自己“不喝酒”、“不买包”,尤其是当做出这种行为有深层的心理意义的时候。心理学家Lance M. Dodes在他的书中专门讨论了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精神成瘾间的关系:“当我们产生情感上的无助和被情绪淹没的感受时,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人们在面对焦虑时,会通过特定的自我调节机制,来保持一种控制感和情绪的稳定感。”而购买就可以起到这种调节作用。

相对于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消费带来的积极情绪是更为重要的“剁手”动机。在购物的时候,人是处于一种相对无需动脑的放松状态的。因此,在完成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时,购物作为一种“短暂的休息”便能够帮助大脑进行放松和调节,提升状态以更好地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尤其是线上购物。人们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迅速掏出手机刷一刷电商网站,就像是一场精神减压放松之旅,比起现实生活中的出游更加轻便简洁,人们无需整理行囊,也无需周全计划。

除此之外,购物还是一种人们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过程(这里不包括那些购物成瘾中无法自控的买买买)。而经历了这种过程,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就会获得提升。由此可见,大多数时候,买东西确实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好,购物有心理疗愈效果不是没有根据的。靠购物来治愈内心,关键在于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把握购买行为的程度。

03

防剁手秘笈来了——理性消费的SOS法则

虽然消费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体验,但是如果长期被消费主义冲昏头脑而陷入“冲动购买”的陷阱也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想要及时从冲动状态中冷静下来,不妨试试“SOS法则”:

心理上退后一步(S:stepback):提前禁用一键购物(比如免密支付和刷脸购物),给自己多一些缓冲时间,然后理清思路,缓缓呼吸,放松身心,再伸展身体。把想买的东西加入购物车,延迟满足,六个小时后再回头看看还想不想买;

重新定位自己(O:orientyourself to what you most deeply value and believe in):想想最珍视的东西,有意识地去思考或者想象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明确自己正常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去和“真正的自我”相连。例如,想象你有一个银行账户,里面有一些额外的钱,你会为了什么东西或哪些人去存下这笔钱;

自我检查(S:Self-check):明确自己当下的财政压力有多大,给自己打个分,明确压力程度后再去做购买决策。作为预防,还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专门的购物钱包,每个月从这上面划钱,超过就不能预支了,控制住自己的爪子!

除此之外,当想买的东西过于昂贵时,我们可以通过购买一些便宜的替代品,骗过我们的大脑,让大脑以为自己真的拥有了它,这一做法利用了替代性拥有(vicarious ownership)效应,心理学家Ian Zimmerman认为当人与一件产品产生联系时,我们的大脑开始表现得好像我们已经拥有了这件产品。这种联系可以是物理联系,例如在货架前触摸到它。这种联系也可以是社会联系,即看到别人都在使用某种产品,而产生了比较心理,当然,也可以是拥有了一件替代品。

所以,当你忍不住想败一只香奈儿的时候,买一个COACH或许也可以降低你的消费愿望。

参考文献:

Bailey, E. (2013). Retail therapy: Pros andCons of usingshopping to relieve stress. Health Central.

Baumgartner, J. (2011). Visualize it.Psychology Today.

Borreli, L. (2015). Confessions of ashopaholic: 7warning signs of shopping addiction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most susceptible.Medicaldaily.

Gregoire, C. (2013). Retail therapy: One inthreerecently stressed Americans shop to deal with anxiety. Huffington Post.

Kacen, J. J. (1998). Retail therapy:Consumers’ shoppingcures for negative moods. In J. W. Alba & J. W.Hutchinson (Eds.), Advances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25, pp. 75-87), Provo,UT: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Research.

Morad, R. (2012). Shopaholic: 7 Signs you’readdicted toshopping. Huffington Post.

Researchscape (2013). “Retail Therapy”: 64%of Women and40% of Men Shop to Improve Their Mood.

Nepomuceno,M.V. & Laroche, M. (2016). Do I feardeath? The effects of mortalitysalience on anti-consumption lifestyles. The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24-144.

作者 | 唐义诚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审核 | 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2万元床垫“包治百病” “神药”让牛蛙心跳不停?都是骗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22
别被“包治百病”的功效牙膏给忽悠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8
科普|双十一来了,总克制不住买买买是什么心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2
心理|双十一来了,总克制不住买买买是什么心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1
撕掉保健床垫“包治百病”的虚假面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4
“包治百病”信不得
经济日报 2024-06-10
普通理疗仪变“包治百病”的神器?起底养生骗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16
这届年轻人,正在靠“抱树”治内耗
科普中国 2023-08-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