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放流5万尾半岁大的中华鲟 部分鱼苗打上标记便于跟踪监测
武汉晚报 2022-03-29 13:37

透明的周转池里注入江水,中华鲟贴着池边欢快地游动着。3月28日上午,5万尾“子2.5代”中华鲟,顺着倾斜的放流板投身长江之中。

本次放流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鱼苗供应单位是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据悉,5万尾的放流规模,是长江武汉段迄今开展的最大规模中华鲟放流活动。

VCG111375328810.jpg

经测量,这批中华鲟体长20~40厘米,体重30~280克,健壮有活力。3天前,科研人员随机选择2500尾不同规格的放流鱼苗,在它们的下颌处注入鱼类荧光标记。科研人员汪彤解释,这相当于给它们做了一个小“纹身”,便于后期跟踪监测。现场公证本次放流中华鲟50272尾。

中华鲟研究所专家王威说,中华鲟属于底层鱼类,一旦长到10厘米以上,天敌就很少了。它们需要与自身较劲、尽快适应自然环境,让自己快速长大。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廖小林博士介绍,顺利的话,这批中华鲟2个月左右就能到达长江口,开始逐渐适应那里的淡水与海水交混的环境。大约在9月份,就能游入大海,开始10~14年的漫长生长期。这次放流的结果如何,需要十多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去年10月7日,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廖小林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人工催产中华鲟子一代雌鱼和子二代雄鱼成功,繁育出近6万尾幼鱼。为了更精准地表述它们后代的代际关系,这批可爱的小家伙被形象地称为“子2.5代”。

廖小林笑着展望,随着繁育经验的积累,也许在2~3年后,就能产出“子三代”的中华鲟。在人类帮助下,中华鲟有望逐渐恢复野外种群。

VCG111375328824.jpg

住“联排别墅”吃“特制小灶”,小鱼苗“优生优育”

2021年10月7日,科研人员从一尾子一代雌鱼(编号3238)体内采集到约16万颗卵子,然后分为3份,分别与子二代雄鱼3077、6124以及二者的混合精子进行人工授精。3个组合的总平均受精率为77.90%。2021年10月12日15时至13日12时,陆续孵出仔鱼约11万尾,其中一部分带有先天缺陷,陆续夭折。

目前,存活鱼苗约5.5万尾,总体状况良好。28日放流5万尾后,剩余中华鲟将继续人工养殖。

这次承担中华鲟繁育工作的苗种池系统,由4个6.0×1.1×0.8米苗种槽连排组成,单池面积6.5平方米,池深0.8米,水深0.6米,单池水体量为3.9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个“联排小别墅”。

这套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利用生物过程调节水质、人工调控水温及水流、紫外及臭氧杀灭病原体,可精确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与水温等关键参数,模拟中华鲟的野生环境。

观察发现,刚孵化的仔鱼5天后开始发育形成“嘴”。约13天后,仔鱼开始摄食。研究人员就投喂丰年虫(又称仙女虾);4个小时1次,每天分6次投喂,根据摄食情况逐步增加投饵量。

20天后,在丰年虫中拌入少量专用微粒饲料,并逐日增加饲料添加比例。再长大后,就主要投喂专用饲料。

为了确保放流鱼苗的更高存活率,研究人员做出各种优化安排,给鱼儿们预留了较为充足的“适应期”。

放流前,相关人员多次考察长江沿岸,最终选中了沌口江段金诚通达公用码头作为放流地点。

28日凌晨3:30,第一波中华鲟从繁育池中捞出。7:40,5万尾中华鲟装车完毕。运鱼车抵达趸船上,科研人员马上抽取江水,注入周转塑料桶和放流池中,帮助鱼苗提前适应自然水体。

VCG111375328843.jpg

血统”纯正的中华鲟需检测基因才能放流

“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前几天进行了种质鉴定(DNA鉴定),证明了它们的血统纯正。我们担心,杂交中华鲟会影响中华鲟的种群延续。”28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廖小林博士称。

科考证实,2013年中华鲟自然繁殖首次中断,自此9年中有7年未观察到自然繁殖,这表明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我国分别在1983年、2009年人工繁殖了中华鲟子一代、子二代。这次放流长江的中华鲟“血统”纯正,父亲正是2009年出生的子二代雄鱼、初次性成熟,母亲是2005年出生的子一代雌鱼。

放流入江,需要经过DNA基因测序、检疫、打标等环节。

廖小林有一个隐忧:长江流域中已经发现大量外来鲟鱼种。监测显示,长江中的施氏鲟、达乌尔鳇、西伯利亚鲟等外来鲟鱼种,占比约1/3,另有少量俄罗斯鲟。它们的到来,除了挤占中华鲟本就不多的自然繁殖地以外,还可能将中华鲟“赶出”长江。

据了解,这些外来鲟鱼种,主要来源于人工养殖后、遇到洪水、管护不当等外来因素,导致它们逃逸入江。目前,它们还没有在长江中形成种群、暂不构成生物入侵。渔政部门对此也有监管。有关部门提醒,外来鲟与中华鲟相似,不易辨认,市民不要轻易购买后放生。

文/金文兵 陈祎 张志杰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