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人物|替补上岗成主力 洗衣5.5万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1 10:43

来自宁夏石嘴山市的牛凯晨,是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二学生,这位年仅19岁的小伙子,在北京冬奥会前临阵受命,凭借实干精神和英语能力,成为国家体育馆洗衣房的“绝对主力”。图为1月27日他(中)在洗衣房为运输衣物的小推车作消杀。

仅在冬奥会期间,牛凯晨所在的洗衣房,为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官员等清洗衣物约5.5万件。

按照赛事服务要求,国家体育馆要为冰球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官员等提供洗衣服务。

“刚开始接触各国运动员的衣物,除了汗味扑鼻,由于疫情原因多少还有些紧张,但经历过冬奥会已经习以为常。”牛凯晨说。

1月27日,牛凯晨(右一)和同学们在一起整理洗好的浴巾。这些衣物,包括运动员的训练服、内衣、袜子、浴巾等。牛凯晨逐一分好类,按人头将衣物装入洗衣袋清洗。部分衣物洗净后不能烘干,需要挂在衣架上晾晒。按照国际冰联的要求,所有比赛衣物须在赛前三小时返还给运动员。

3月8日,牛凯晨在洗衣房更换防护服,准备接受衣物。美国队训练结束后,工作人员推来一车衣物,他和同事“全副武装”,套上隔离衣、戴上面屏和手套,开始清点交接。

2月1日,牛凯晨(中)接受媒体的采访。他介绍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接冰球比赛,训练日和比赛日覆盖包括转换期在内的每一天,需要他们全勤服务。而比赛日的工作量会更加集中,例如冬残奥会期间,每天最多有三场比赛,共有六支球队需要清洗衣物,两台洗衣机和三台烘干机连轴运转,他最晚要工作到凌晨一点。

牛凯晨通过实践发现,操作工业洗衣机、烘干机并不复杂,这项工作最需要的是严谨细致,各个球队的衣物不能混洗,需要以国家为单位,赛程密集时更要做好细分。

在洗衣房接待的“客户”多来自欧美国家,牛凯晨还能用英语独当一面——国际冰联和奥委会官员前来视察,2026年米兰冬奥会的主办方参观学习,都是由牛凯晨负责接待,这让他成为洗衣房里的绝对主力。

1月25日,牛凯晨进入闭环后的第三天,得知被安排到国家体育馆洗衣房,由一名老师带领四名志愿者开展工作,牛凯晨作为其中之一,开始了他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黑建军
编辑/杨小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