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今年财政政策:减退税2.5万亿,财政支出有力度
第一财经 2022-03-05 13:05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的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具体内容揭晓。

减退税高达2.5万亿元,力度更大

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今年减税降费力度更大,预计全年减税退税约2.5万亿元。去年减税降费规模约1.1万亿元。今年减负力度仅次于2020年(减税降费超2.6万亿元)。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

报告称,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

此前小微企业年应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实际税率为10%,此次再减半,实际税率降至5%。这远低于优惠政策前的20%企业所得税税率。

除此之外,在新增减税降费政策方面,报告还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

报告称,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目前中国对增值税留抵退税主要涉及增量部分,这是首次涉及存量部分,因此退税力度更大。

报告称,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赤字率再次回归至3%以内

衡量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关键指标,是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在疫情之前,中国赤字率一直保持在3%(含)以内。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020年赤字规模加大,近两年赤字率超过3%。今年赤字率再度回归至3%以内,但财政支出规模继续扩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减。

报告称,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

根据财政部数据,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4.6万亿元,同比增长0.3%。今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2万亿元以上,意味着今年财政支出规模将超过26.6万亿。财政支出规模继续创历史新高。这也体现了落实中央要求的保持适当财政支出强度。

报告要求,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专项债规模与去年持平

经济下行压力下,需要扩大政府投资,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重要内容之一,而在财政收支矛盾下,政府投资越来越依赖发债筹资,其中专项债已经成为政府拉动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专项债规模大小也是衡量财政政策力度重要指标。

报告称,今年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今年3.65万亿元的专项债规模,与去年持平,这也反映了今年政府投资力度不减。

报告要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比去年增加了300亿元。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财政部长详解今年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总规模将适度扩大
第一财经 2024-01-04
“稳、快、保、进” 四字勾勒财政政策最亮点
证券日报 2023-12-20
本市民生领域财政支出保持增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8
中央定调明年财政政策,如何看“加力提效”?
第一财经 2022-12-17
国债发行放量 助力积极财政政策实施
中国证券报 2022-10-01
一文读懂前8月财政数据:8月份财政收入为何转正?
第一财经 2022-09-17
拓展财政政策发力空间
经济日报 2022-09-09
1.8万亿留抵退税落地 12.8万亿支出保障有力 财政政策稳经济保民生效应显现
经济参考报 2022-07-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