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球大战》到《银翼杀手》,他们成就了科幻经典
澎湃新闻 2022-02-12 09:02

本月,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las Trumbull)和罗伯特·布拉莱克(Robert Blalack)这两位好莱坞电影特效大师辞世的消息相继传出,一时间令业界扼腕。可以说,从《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到《银翼杀手》,电影史上多部科幻经典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两位特效大师的妙手巧思。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所活跃的年代,电脑CG特效尚未诞生,影视作品中的种种特殊效果,靠的都是实打实的人工实现,对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绝非此后靠着人工智能打天下的CG特效所能比拟。

道格拉斯·特朗布尔

特朗布尔:不想当导演的特效师不是好预言家

2月7日,道格拉斯·特朗布尔的女儿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确认了父亲的死讯。入行五十多载的特朗布尔是曾凭借《第三类接触》《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和《银翼杀手》三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金牌特效师。

他两年前因中风倒下,之后又被确诊罹患脑瘤,虽历经积极治疗,最终仍因癌症引发的多重并发症,没能等来自己的八十大寿。

道格拉斯·特朗布尔1942年4月8日出生在洛杉矶。他的父亲唐纳德·特朗布尔是好莱坞第一代电影特效师,代表作中以1939年上映的《绿野仙踪》最为著名。小特朗布尔自小耳濡目染,走上电影特效道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上世纪六十年代,二十出头的他被一间制作公司看中,请他参与制作一部名为《飞向月球和太空》(To the Moon and Beyond)的科幻短片。在1964年举行的纽约世博会上,这部短片在美国旅游与交通局的展馆内循环播放,成功征服了也在观众人群中的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没多久,库布里克便将特朗布尔找去帮忙制作正在拍摄中的科幻大片《2001太空漫游》。初来乍到,导演交给特朗布尔的任务相对简单:负责制作“发现号”太空船上的各种电脑显示屏画面。特朗布尔从《科学美国人》杂志过刊上找来上千页的内容,将它们悉数复印后再进行翻拍,由此制成片中大量的电脑显示屏画面。

随着影片拍摄的深入,特朗布尔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也得以参与该片几场重头戏的特效制作。尤其是接近影片结尾时那段被称作“星门”的段落,如今看来似乎是显得有些小儿科的万花筒式光影变化场景,但放在电脑特效还没有诞生的当年,都是靠着特朗布尔他们自制的一套旋转钢板加上带背光玻璃板的系统,通过各种光线变化和摄影技巧而凭空制造出来。据说,光是这段“星门”的特效,就制作了长达半年时间。

《2001太空漫游》中“发现号”上的各种电脑显示屏画面,出自特朗布尔之手

不过,《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特朗布尔和库布里克之间,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该片演职员表中,连同他在内的四人都被标为“特殊摄影效果监督”,而库布里克则被标为“特殊摄影效果设计兼导演”。在1969年的奥斯卡上,该片共获四项提名,结果只拿到这一项最佳特效奖,而获奖者正是库布里克本人。

对此,当时年轻气盛的特朗布尔相当不满,认为库布里克有贪功之嫌,相信自己和他几位同事,才更有资格获得小金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人的这一矛盾被彻底公开,已经闹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直至1999年库布里克忽然离世前,两人都未能完全达成和解,也让主动出席库布里克葬礼的特朗布尔深感后悔。

其实,争议归争议,但特朗布尔历年接受各种媒体访问时,从不讳言库布里克所给予他的巨大影响,回想当初,正是为《2001太空漫游》工作的经历,让他萌生了自己也要当导演拍电影的想法。

回到好莱坞后,特朗布尔成立了一家特效公司,竞标获得《人间大浩劫》(The Andromeda Strain,1971)的特效工程,并成功征服了导演罗伯特·怀斯,并且确立了自己的行业地位。就此,他说服环球影业投资他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宇宙静悄悄》(Silent Running)。不过,对于这位新人导演,环球影业表现得相当“抠门”,不光制作预算只给了区区100万美元,而且影片上映前完全没做任何宣传,就想看看纯粹靠观众口碑,是不是能让这部电影获得票房成功。

《宇宙静悄悄》不出所料遭遇票房滑铁卢。但时至今日,这部环保主题的科幻电影已似预言一般,成了大量科幻影迷心目中的影史最被忽视的经典之一。

特朗布尔的导演处女作《宇宙静悄悄》,预见到未来人类将面临的环保问题

在经历了一段事业的低潮后,特朗布尔在1975年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转机。当时,导演斯皮尔伯格正在筹拍新作《第三类接触》,预先做功课时,他重看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强烈意识到必须要请来特朗布尔帮忙操刀特效,《第三类接触》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为此,斯皮尔伯格甚至不惜专门付了一笔“借调费”给特朗布尔当时的东家派拉蒙影业。

在《第三类接触》里,特朗布尔开创性地使用了所谓“动作控制”的技术,更在一场外星飞船穿破云层飞临地球的画面里实现了惊人的视觉效果,这也让他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奥斯卡提名。

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重申一遍,这是在电脑CG特效尚未普遍运用于好莱坞电影的时代,光是影片中那种层云流动上下翻滚的画面,就已是当时特效技术的天花板了。而且那种拨云见日的效果,即便是在自然界里也可谓千年难遇,想纯粹靠缘分用镜头捕捉,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朗布尔想到的办法是:找一只巨型透明鱼缸,装满淡水和盐水,再在水中注入白色的蛋彩画颜料,由此制造出了奇妙的云朵变幻的效果。此外,法国导演特吕弗饰演的科学家一角在片中用来与外星人沟通的那套手语,据说也是特朗布尔向导演斯皮尔伯格推荐的方案。

特朗布尔在鱼缸中完成《第三类接触》里外星飞船穿破云层来到地球的画面

差不多也就是在《第三类接触》快要拍摄完成的时候,特朗布尔又收到一份新的工作邀约:派拉蒙想要他来负责《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的特效工作。该片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同名科幻剧集衍生而来,群众基础极强,很受外界看好,导演方面找来的恰好是曾和特朗布尔合作过的罗伯特·怀斯。不过,为一门心思完成《第三类接触》的收尾工作,他拒绝了这份邀约。无奈之下,派拉蒙改找动画师罗伯特·阿贝尔(Robert Abel)领衔的特效团队,不料此举竟埋下祸根。

《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拍了一年,导演怀斯愤怒地发现,耗资上百万美元完成的特效工作,竟然完全不符合他对这部电影的想象。1979年2月,派拉蒙被迫与该片原特效团队解除合同关系,特朗布尔临危受命,赶来江湖救急。

进入剧组后,特朗布尔一看才发现,原团队完成的所有特效画面,竟无任何一点可以使用,只能全部推倒之后从头再来。但影片当年12月的档期早已定下,规定时间不能杀青的话,电影公司要赔偿院线一大笔钱。被逼无奈的特朗布尔,只能用起了三班倒的办法:三组特效团队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连轴转,终于在规定的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影片的全部特效。

细细算来,《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的特效工作量,竟相当于《星球大战:新希望》和《第三类接触》两部科幻巨制的总和!而片中那场将近五分钟的“企业号”亮相的画面和史波克只身飞向宇宙深处的场面,也确实都给当年的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80年的奥斯卡上,他凭借此片第二度冲击小金人,却遇上划时代的科幻巨制《异形》,结果输得心服口服。

《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中“企业号”亮相的画面

1981年,他又担任了电影《银翼杀手》的特效总监,设计出了将各种未来感十足的画面直接投射在飞艇和摩天大楼上的特效,领一时风气之先,也获得了1983年奥斯卡最佳特效的提名,结果却又输给了电影《E.T.外星人》的幕后特效团队。

特朗布尔为《银翼杀手》设计出未来感十足的画面

早已厌倦了替他人做嫁衣的特朗布尔,在《银翼杀手》拍到一半的时候,已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尖端大风暴》(Brainstorm)。和环保主题的处女作《宇宙静悄悄》一样,《尖端大风暴》同样具有惊人的预见性。作为影片故事核心的脑电波分享技术,与如今的VR虚拟实境科技几乎可以完全画上等号。特朗布尔还为此特别开发了一套70毫米摄影系统Showscan进行特效拍摄,却因为电影院不愿为放映该片而专门花钱购买配套的放映设备而未能真正用上。

特朗布尔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尖端大风暴》预见了VR的诞生

更糟糕的还在于,影片拍到一半的时候,该片女主角娜塔莉·伍德竟在一次外出旅行途中离奇死亡,导致投资方米高梅影业险些决定要让整个拍摄工作半途而废。靠着特朗布尔的一腔热情,《尖端大风暴》在拖了两年之后终于得以公映,但受到女主角意外身亡的负面新闻拖累,票房成绩甚至还不如《宇宙静悄悄》,也让特朗布尔下定决心告别影坛。

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位特效天才将自己的一腔创作热情全部投入到环球影城的《回到未来》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开发设计工作中,还在1993年凭借那套Showscan摄影系统,赢得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科学工程奖。

2010年,离开影坛已近三十年的特朗布尔,终于在著名导演特伦斯·马利克的深情感召下重新出山,为《生命之树》担任特效顾问。而他为影片设计的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生命缘起的段落,可谓是集其毕生功力于一役,给新时代的电影观众以深深的心灵冲击。

《生命之树》中生命缘起的段落

2012年,三度冲击奥斯卡未果的特朗布尔,获得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哥顿·索耶奖,这是奥斯卡为表彰技术人才而设置的终身成就奖,代表了一代好莱坞特效大师的终极成就。

罗伯特·布拉莱克

布拉莱克:工业光魔的奠基者

回想1978年时特朗布尔凭借《第三类接触》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时,那年仅有两部影片参与最佳特效奖的角逐,最终,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输给了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新希望》,而代表后者获得小金人的五人特效团队中,就有本月离世的另一位特效奇才罗伯特·布拉莱克。就在特朗布尔离世的同日,美国媒体也报道了73岁的布拉莱克已在2月2日病逝的消息。

《星球大战:新希望》当年战胜《第三类接触》拿到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1948年12月9日出生于巴拿马的布拉莱克,除拿过这一次奥斯卡奖外,还在1983年凭借美国收视人群高达一亿的核爆电视电影《浩劫后》(The Day After),拿到过一项电视艾美奖。

布拉莱克凭借电视电影《浩劫后》拿到一座艾美奖

当初卢卡斯拍摄《星球大战:新希望》的时候,据说也曾向成名已久的道格拉斯·特朗布尔发出过邀约,但后者已开始筹备《第三类接触》的特效工作,因此转而向其推荐了曾在自己手下服务多年的得力助手约翰·迪克斯特拉(John Dykstra)和罗伯特·布拉莱克。

借着《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热映,以迪克斯特拉和布拉莱克为骨干的工业光魔公司,迅速从无到有成长起来。多年之后回忆起当初这段经历,布拉莱克曾表示,那就像是“带着一顶还没缝补好的降落伞,就从飞机上跳了出去的感觉”。

服务好莱坞的几十年里,布拉莱克曾主导过科幻电影《灵魂大搜索》(Altered States,1980)、恐怖片《狼人就在你身边》(Wolfen,1981)、《机械战警》(RoboCop)以及美国公视频道的著名科普节目《卡尔·萨根的宇宙》(Cosmos: A Personal Voyage)等诸多美国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的特效工作。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