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父母的教养迷茫:叛逆的母亲走向自己父母的反面
澎湃新闻 2022-02-11 21:20

无法认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和方法,又没有形成细致认真深入的思考,新一代父母更容易在教养中陷入迷茫。

5年级上学期,女儿恋爱了。39岁的妈妈敏有些忐忑,但是她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妈妈:“男孩是谁?跟我介绍介绍?嗯,挺帅的,那你们好好相处啊。”敏脑子里闪现的是曾经看过的美国电视剧,那些开明的父母们似乎就是这样和孩子交流的——早恋是正常的,父母不要过于紧张,影响了孩子对爱情的态度。可是,点到为止的谈话和女儿微信的情侣头像总能让她血压起伏不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也时不时给她施压:你们这样做父母,真的看不懂。

5年级下学期,女儿面临升中学,敏想送她去国际中学。“她爱玩,有主见,还是应该去国外闯闯。”公办小学自由散漫惯了,敏担心女儿跟不上中学的功课,让她每周做几套卷子。女儿把妈妈当成了姐妹,指令常常阴奉阳违,嘴上答应,经常交白卷。虽然气得跳脚,敏“不想她恨我”,于是提出经济刺激:做一套给50元钱。直到那天,她加班回来,兴冲冲地想敲女儿房门,听见孩子一边抄着答案一边跟同学吐槽:我妈真傻。

“从小被父母压制得太厉害,所以才想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努力学育儿,努力爱孩子,结果发现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我很少对孩子说不,也不太管孩子,可是在孩子心中,我并不比我的父母更好。”敏很无奈,像敏一样迷茫又倔强的母亲,在当下父母群体中人数虽不那么多却也显眼。

叛逆宣言:我要和自己的父母完全不同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安超在她的论文《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中,描述了渴望背叛原生家庭养育方式的一代母亲形象。

作为家族里的第一个女博士,安德婧很早就接触到了更为平等自由的西方教育思想。安德靖报了很多家庭教育班、父母课堂、家长学校等,一年学费逾十万元。在家族微信群里,她是新家庭教育理念的主要倡导者,经常转发很多心理学文章,传播比如原生家庭与孩子成长、童年创伤与情感教育等方面的科学育儿知识,在收费高昂的父母课堂分享自己陪伴孩子成长的体会:“妈妈相信你,我们理解你,你是我们的骄傲,你是妈妈的唯一,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你,不要去跟任何人比,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永远在心中支持你。”

儿子很感激妈妈给他的自由和宽容,让他能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长大,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虽然父母一再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但他的自我认同感仍然很低,不适应学校生活,好像一直长不大。

“这种独一无二的爱比较符合现代教育潮流,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大力提倡的教育观念。不过,安德靖与其说是在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如说是在缓解她的父母当年逼她苦读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痛苦。虽然她在族人眼中是成功的榜样,但她也背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她的教育方式走向了自己父母的极端反面。”安超表示。

我们通常把叛逆指向青春期,然而,那些没有经历青春期叛逆的大人们,将养育作为了内心最剧烈的叛逆:我不认同我的父母,我要成为我理想中的父母。

父母说要鸡娃,我说成绩不重要,孩子要轻松自由地玩着长大;

父母说要懂规矩,我觉得规矩应该少一点,自由应该多一点;

父母说要与人分享,我说这是你的东西,你可以选择不给;

父母说得多管管,看看孩子手机里有什么东西,我说这是个人空间不能打扰;

……

就这样晃晃悠悠过了十来年,叛逆的母亲们越来越感受到冲突和挫败。

爱和自由的家庭理念不仅仅和学校重视学业成就的遴选标准相冲突,同时也跟社会的就业现状产生矛盾。无法得到别人的赞赏,也就罢了,平日里看着孩子的样子:自由散漫、缺乏自律精神,做事过度自信也容易过度自卑,能争取自己权益却缺乏对别人的共情和爱意,就连最在意的亲子关系也远非自己想象中好:叛逆可能比别的孩子来得还早。

重新思考“叛逆”

孩子带来的麻烦、自己的情绪失控和处理问题的无能感,既让叛逆的母亲沮丧,也让她们有机会反思叛逆这件事情。

“我总想起那个著名的比喻,像一个糊涂的老太婆,给婴儿洗澡,洗完澡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门外。因为对父母有很多愤怒,没有客观地看待父母当时的做法利与弊在哪里,只是觉得我受伤了,你们是问题的源泉,我要成为更好的父母创造更幸福的孩子来弥补缺憾。”苹雅是一位育儿编辑,她认为,碎片化的阅读、网络上激起原生家庭愤怒情绪的公号文章也对自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文章夹带了很多情绪,很快抓住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对孩子成长的焦虑,而缺乏养育的客观理性的思考。”

“反抗的不是读书、学习,不是努力和自律、不是尊重和在乎别人的感受,反抗的是看不见孩子作为一个人的需求,看不见孩子的困难和求助,只有命令、指责和唠叨的负面情绪。这个部分其实不是传统社会教养孩子的错,而是在各种压力下,父母人格发展不成熟,不能够妥当地处理问题。”关注内在成长的心理咨询师邱明认为,不盲目反对原生家庭,客观地看待问题,细致地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是渴望跟原生家庭不一样的父母更应该掌握的技能。

无法认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又没有形成细致认真深入的思考,新一代父母更容易在教养中陷入迷茫。

“往好里说,他们希望孩子快乐,往坏里说,他们害怕做教育子女的工作。看起来对孩子呵护有加,其实只想做‘好哥们、好姐们’。”《情感忽视》的作者乔尼丝·韦布认为,父母可能没有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外面真正的世界,孩子成长在雾里看花般美好的童年,根本没有学会理解自己面临的困难。

如何跟孩子保持真正的亲密,如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擅长什么、弱点是什么,指导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如何理解自己、理解别人,这些在成长中缺失的部分,是许多父母需要为自己补上的一课。这些细致入微的技能,需要的是批判性思考和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而不是心底里那股愤怒和期盼所能抵达的。

编辑/孙政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