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铁发展报告2021》发布 剖析地铁文化现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17 21:5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举办的《中国文化地铁发展报告2021》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同时公布了报告的全文本。

据介绍,《中国文化地铁发展报告》的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后,UCD新文创联合社科院团队在研、策、设、创、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文化建设链条基础上,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铁建设理论框架“以及”中国城市文化地铁发展指标体系“,并集结UCD分布于全国48座城市的分支机构,就57座城市的城轨交通文化发展数据进行了调研盘点。解读、分析了全球8座城市、中国10座城市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文化地铁在全球视野下的趋势洞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指出,在国家战略导向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文化空间与文化受众高度重视的背景下,目前对于地铁文化的研究还较为欠缺。《中国文化地铁发展报告2021》既有对文化地铁发展脉络的梳理,又有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及时关注;既能感受到报告背后扎实的学理支撑,又有对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作者团队既有城市经济、文化创意等科研学者,又有计算机、设计学等领域的高校研究力量,还有在地铁设计、建设、运营一线的工作实践者。这些特点形成了报告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切合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长期以来奉行的多学科、问题导向的研究特点,也符合文化地铁作为新兴交叉研究的特点。

报告联合主编程璐讲述项目的缘起,并发布“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铁建设”的方法体系。程璐回顾了报告编制的缘起,以UCD城建设计新文创策略研究室2018-2021年的发展脉络,简要介绍了在9座城市、26条线路的文化地铁实践。针对轨道总体线网与线路文化规划滞后、文化艺术呈现内容及载体单一、非票务经营的广通商要素与文化脱钩的三大痛点,对城轨建设各个环节提出了文化”针灸式“介入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发起城市观察员计划,吸引了来自 49座已开通地铁城市的文化、设计、艺术、文物保护、传媒等各领域专家加入观察团,为报告完善乘客视角数据,最终形成了百余人的报告研制团队。

报告联合主编马继东提出,中国地铁在过去10年经历了飞速的基建发展时期。不管从运营里程还是客流量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眼下也面临着由粗放型向质量型的转型,从过去唯数据论、规模论,向如今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是实现转型至关重要的催化剂。随后,针对6个关键词下的文化地铁解读,向6位专家依次提问展开研讨。

随后进行的UTALK论坛上,围绕“地铁新时代——如何定义中国文化地铁”的议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魏鹏举,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技教育司司长孙若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顾问杨玲等专家学者,相继透过文化政策、文旅产业、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传播、文物保护和艺术展览等多个视角,对文化地铁做出全方位阐释。

魏鹏举在发言中强调了地铁不仅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文化地铁是一个文化空间,有文化符号、文化叙事、文化功能与文化场域,其核心是以文化赋能地铁,在这个场景中,用服务塑造人的观念。从传播的角度,城市地铁是城市文化传播的大众媒介,它的空间体量是巨大的,应该从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其效果。"

孙若风在发言中表示,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已体现在各个方面。通过本次研讨会,感受到以UCD为代表的城建设计机构,已经先行一步做出良好示范,在城市更新、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将文化、旅游的元素采取镶嵌的、绣花的办法,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以此激活、增添城市文旅的内容。

金元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是一个新起点,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人们对地铁这个曾经单纯的运载工具有了新的要求,进入到追求文化,尤其是美学、艺术、博物的新阶段。报告整合的跨界团队十分符合当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团体结合方式,因为文化创意既需要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也需要对科技的、行业原有专业技能的理解,同时对金融、管理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也正因这种跨界运行的特点,主办方UCD旗下的文创公司将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祁述裕针对地铁如何体现公共文化属性的问题,表示对报告中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铁建设等理论框架的赞同。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地铁文化场景的视角:地铁文化场景应该由六大要素构成,一是特定的社区,二是特定的空间,三是多样化的人群,四是丰富的活动,五是场景的价值,六是数字化,以呈现地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方勇指出,地铁文化是自然形成的,而文化地铁是要打造出来的。从衡量地铁文化传播效果的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传播内容要新颖独特,能够引起乘客的关注和好奇心;二是文化内容要有深度、厚度,能够激发情感共鸣,构成影响力;三是文化的价值导向明确而有效,引导人的行为,振奋人的精神,提振人的灵魂;四是传播内容符合主流媒体价值,具有公信力。

杨玲曾历任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及北京市古代钱币博物馆馆长,分享了关于形成文化地铁的社会共识,以及博物馆展览展示方面的见解。地铁界定的文化空间与博物馆空间的属性是一致的,有着大量文化开发的资源和必要性。从内容形式上,可以承载美术、戏剧、科普等活动,以及当代艺术的空间介入。比如,广州地铁的博物馆知识普及、UCD在郑州地铁与河南博物院的演出合作,无论从审美的层面,还是历史文化认知的层面,都存在极大的可能性,其中的运营机制设计非常重要,且有待进一步提升。期待报告的诞生,能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学术界的研究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

据悉,《中国文化地铁发展报告2021》成稿计划在年后正式发布,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未来将以每两年一期为周期,持续更新双年报告。同时,报告团队即将在各个城市展开文化地铁建设的深度共建,并围绕“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铁建设理论框架"完善应用体系。联合媒体针对报告统计数据,展开最美车站、最美地铁城市事件等单项评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岩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活动|“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名作丛书”首辑十卷 在京隆重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1
让中国文化符号成为国际传播闪亮名片
光明日报 2024-12-20
活动|《中国文化之美》新书发布暨出版研讨活动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2024“BMW中国文化之旅大运河保护公益项目”正式启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6
弘扬汉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汉服专业委员会成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网络文学“融合出海”,打造中国文化传播新名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1
安特生与“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终结
北京晚报 2023-04-07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报告(2022)》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办
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 2023-0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