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 这一年自贸试验区干得咋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12-28 13:33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年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深度融入了世界经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货物进出口总额353903亿元,同比增长22.0%,交出了一份闪亮的开放成绩单。这其中,中国各地的自贸试验区做了哪些重点工作,又有哪些亮点?

大胆探索提升效率

今年以来,各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有的创新转型,拓展进出口通道。12月11日,来自淄博、临沂、义乌等地的一批零配件及设备汇集在山东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欧亚运贸集结中心。随后,一部分运往黄岛码头赶装发往印尼雅加达的货轮,另一部分运抵董家铁路货运站,登上开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班列。

“今年的变化,让我需要重新认识货物进出口运输这个行业了!”济南陆港保税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越说,企业所在地“不临空、不靠港”,企业的主营业务也一直仅限于货物集结。因为区位原因,周围外贸企业规模也比较小,进出口“拼”个集装箱有时都费劲,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改变,来自于章锦综保区与济南高新区、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实现“三区叠加”。一方面,山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海运、中欧班列、航空国际运输业务提供的硬件补充与政策支撑,拓宽了“济南国际物流大通道”,除了山东省内,周边省份的货源也开始向济南集结。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也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经济活力。今年以来,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新增企业突破1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如果说以前公司的发展是一步步走,那么现在我们得跑起来!”刘越说。

有的从细节入手,有效解决企业痛点。12月16日上午,2021年宁波舟山港装卸的第3000万标准箱在梅山港区智慧码头起吊。这标志着,宁波舟山港成为继上海港、新加坡港之后全球第三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也是2011年以来中国第二个突破3000万标准箱的超级大港。成绩背后,离不开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举措的支持。

就拿集装箱运输车辆来说,“扎堆”引发的加油难、加油贵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港口吞吐效率。对此,作为浙江自贸试验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市北仑区试点推出“共享加油”模式,推动符合使用和安全要求的物流企业设立共享加油装置,将车辆的油品需求“化零为整”,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公司有集装箱卡车43辆,平均每车每月需消耗柴油2.5吨以上。过去,这些集卡车大多在各地加油站以市场零售价添加柴油,实行‘共享加油’后,我们直接以批发价购进柴油,每升可比市场零售价低1.3元左右,仅此一项,每月至少能节省开支16万元。”宁波霞辉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程金辉说。

做足特色错位发展

自贸试验区横跨东中西部,如何做足特色、错位发展,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然要求。

——用好政策支持。今年7月8日,海关总署印发了《海关对洋浦保税港区加工增值货物内销税收征管暂行办法》。短短15天后,洋浦港海关就受理放行了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加工增值内销的大豆油500吨。据介绍,这批大豆油进口货值455万元,享受免征关税41万元。此举也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先行先试的加工增值内销税收征管政策落地实施。

该公司总经理张慧表示,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政策这一“大红包”帮助企业实实在在地降低了成本、获得了巨大商机。“自今年7月投产以来,公司累计完成加工增值业务95单,免征关税约1758万元。”

——培育市场主体。河南自贸试验区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一份数据显示,2021年前10个月,河南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17262家,同比增长8%;新设外资企业60家,同比增长22.5%;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增长16.1%,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加速成长、聚集。

这其中,因地制宜是关键。例如,今年5月,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推出涉企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跨片区通办,涉及企业设立、项目建设、税务登记、原产地证书签发等,使广大企业和个人充分享受到“放管服”改革带来的红利。再如,河南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紧贴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台《民营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办法》,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构建起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吸引了更多人才。

——优化监管制度。不久前,一列满载木料的中欧班列通过“铁路快通”模式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入境后直接运抵成都,办理通关监管手续后快速放行。该批货物的顺利通关,标志着“铁路快通”业务模式正式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落地,为后续口岸与内陆海关间的流程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撑。

“有了‘铁路快通’模式,货物在进境口岸无需办理转关,运抵成都后就可以办理通关监管手续,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比以前快了2到3天,单票通关成本可减少约1200元!”重庆博立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报关员陈璞说。

政策密集释放红利

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在促进国内外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强化自贸试验区生产要素聚集和市场配置能力。

今年以来,各地“十四五”规划也相继发布,对自贸试验区作出本地化的布局。河北自贸试验区提出加快建设贸易投资自由便利、高端高新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开放创新、政府治理包容审慎、区域发展高度协同,努力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引领区、制度创新先行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广东自贸试验区提出,到2025年形成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关、汇、税、融”制度体系,成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岸离岸两种业务、投资贸易金融物流等集聚融合的对外开放新高地;辽宁自贸试验区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东北亚开放新特点,提出努力打破要素聚集瓶颈、打造制度集成“创新区”……

据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连云港自贸片区获批两年来,切实担负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地区谋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制度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上不断发力,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05项,片区企业数14000余家,较获批前增加11倍。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自贸试验区东西双向开放优势,用好陆桥沿线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度参与国内和国际分工。完善国际海港枢纽能级,加快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深化大宗商品分拨中心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协同打造连接长三角、覆盖苏北和鲁西南、服务陆桥沿线的区域发展开放新高地。”该负责人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中国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国际贸易关系,同时逐步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推动金融开放,从而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整体开放程度。

“这一年来,自贸试验区既为全国的稳外贸、稳外资作出了贡献,也为自身及周边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推动。改革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灵魂。目前,21个自贸试验区已向全国复制推广了数百条制度创新成果。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排头兵效应,对标国际加大贸易投资自由化等创新突破,更好地引领开放。”盘和林说。

文/王俊岭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抓住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机遇
经济日报 2024-12-14
向着更高水平:中国自贸试验区这十年
《求是》 2023-12-28
自贸试验区,开放气息孕育创新活力
新华社 2023-10-03
自贸试验区:勇立改革开放时代潮头(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巡礼)
人民日报 2023-09-30
自贸试验区新起点再出发
经济日报 2023-09-29
以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8
自贸“试验田”如何再提升
人民日报 2023-08-02
更大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政策红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