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鬼市”开到了互联网上,你敢买吗?
上观新闻 2021-12-12 10:16

夜色浓重,灯火晦暗,街道两侧是用推车装满的真真假假“古董”,尽头房间里叫卖着来路不明的“文物”……正在上映的电影《古董局中局》中有一段“馗市捡漏”片段,雷佳音扮演的许愿和李现扮演的药不然在这个神秘的市集上以专业眼光挑出了一系列真古董——这样交易的“馗市”在现实中还真存在,如今甚至被搬到了网上。

bdec9000b4eb4542877b567d23b957e0 (1).jpg

近日,在以传统手工艺、非遗物品等为主的东家APP举办的平台一年一度“传家节”活动中,除了拍卖、直播等互联网常用展销方式,也包括了“押窑”“鬼市”等传统“玩法”。

“‘传家’不光是传承物品、工艺,还应该包括生活方式。”在一些消费者看来,将“鬼市”等历史上存在过的特殊消费方式通过互联网保存下来,不失为一种传承;但在另一些人看来,缺少现实中的体验,这样的传承就只是一段“传说”。

打开东家APP,陶瓷匠人品牌“宛玉”正在进行“押窑”。所谓押窑,就是一些知名陶瓷手工匠人在器具正式烧制之前开放销售,价格明显低于烧制成功的成品;烧制完成后,成品价值有可能远高于价格,也有可能因存在缺陷大幅贬值。在一些喜欢的人眼中,押窑毫无经验可循,“凭的全是运气,玩的就是心跳”。“宛玉”品牌推出的押窑产品从980元至1.1万元不等,目标金额为1万元,如今距离开窑还有近10天,已经有26人押了逾10万元。

东家APP“传家节”的押窑

除了“押窑”,这次还推出了“鬼市”。据业内人士介绍,“鬼市”中的“鬼”有两层意思,一是东西“有鬼”,有真有假;二是“鬼市”都在深夜时分开市,天一亮就要散去。有业内人士介绍,据传鬼市出现在清朝末年,因为战乱不断,有人家道中落只能把家里东西拿出来卖,又不好意思被人撞见,所以深夜交易,后来就成了一种古玩交易方式。据悉,上世纪90年代各城市“鬼市”依然不少。

不过此次互联网复刻的鬼市,东西来路都不“鬼”,全是手工匠人和设计师本人提供;但依然保持了晚上开市的习惯:拍卖从21时开始,到第二天22时结拍。出价方式也保持了鬼市里“一人一价”的方式,参与竞拍者看不到别人的出价,只能自己“盲出”,等待最后结果揭晓。资深文玩爱好者沈先生相中了一件石雕,他查看了作者近年作品的市场价格,结合自己的心理价位制定了三个出价方案准备最后一刻出价:“拍卖一般要等到结拍之前才见真章,暗拍也不例外。到时候我会根据竞拍人数确定自己的出价金额。”

东家APP网上鬼市的深夜“暗拍”

随着当代市场的日益规范,昔日押窑、鬼市等交易方式中存在的不公平交易因素,已逐渐被堵漏。市民胡先生曾经参加过一次建盏押窑,结果拿到失败的那一只。但此后该陶瓷匠人给他补寄了一只,价格高于自己的出价:“手工艺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如今匠人逐渐品牌化,他们也担心不合格的出品导致品牌声誉下降。”

“过去鬼市就像电影里一样,‘有真有假,全凭眼力’。”作为拥有文物拍卖许可证的线上平台之一,东家APP与行业权威认证检测机构、国家级匠人顾问等共同推出鉴真保障服务,并设置了3000万元的消费者保障基金,保证产品的专业性和真实性,承诺“假一赔三”。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将押窑、鬼市线上化少了一点“味道”。市民陆先生曾专程为参观“鬼市”去北京,印象十分深刻:“周末凌晨三四点,路上都是拖着行李箱往市场赶的人,等到早上六点,好些人已经逛好买早饭回家了。这样的感受是窝在床上刷手机无法体验的。”

在另一些消费者看来,物品、技艺之外,交易方式也能讲述传统故事和历史变迁,而互联网用现代的技术来记录传统。市民陈女士曾专程前往景德镇观看“押窑”,“山里很冷,窑口烧制过程其实漫长又无聊”。如今通过直播,她可以随时查看烧窑过程,参与感并没有减弱,“那种期待的心情没有变化”。

在一些市民看来,比起文字描述乃至影像视频记录,线上的鬼市能跨越空间限制将全国各地的爱好者聚集,是将传统活化记录的一种方式,“只要还有人在这么玩,那故事就更容易传承。”

文/上观新闻记者 简工博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开年看开窑 青瓷“盲盒”你见过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1-04
当已经能在元宇宙置办年货时,我们还需要线下文博展会吗
上观新闻 2023-01-02
刷抖音逛知乎看B站的你,还记得《故事会》吗?
上观新闻 2021-12-28
香奈儿盲盒开到“缺氧”依然有人追捧,有历史有文化的“中国奢侈品”在哪里?
上观新闻 2021-11-06
上海疫苗接种率超8成,“十四五”建64家互联网医院,5个新城8家市级医院
上观新闻 2021-07-15
还没亲眼见到实物,就敢花380万竞拍:拍卖APP,行业的鲶鱼?
上观新闻 2021-06-29
​美翻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展出中国传统工艺之大美
上观新闻 2021-06-12
新网银行歧路:互联网银行遭遇成长的烦恼
中国新闻周刊 2021-05-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