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个城市公共空间改造项目 部分项目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9 18:00

北京市近年来持续推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今年市发改委牵头启动“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等活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入选的100个小微城市公共空间市级示范试点项目,将按照《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实施细则》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予以支持,力争年内开工,部分项目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未纳入市级试点的项目,由各区纳入区级项目库,通过自筹资金或吸引社会投资的方式同步组织实施,共同推进百姓身边的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2021年6月,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启动了“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项目征集活动。100个推荐入库项目区域分布较为均衡。其中,东城区7个、西城区9个、朝阳区23个、海淀区20个、丰台区14个、石景山区19个、通州区8个。据介绍,项目在全龄共享、复合利用、休闲健身、绿色友好、文化塑造、共享共治等方面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理念,具有较强示范引领效应。

据介绍,本市的公共空间营造与基层共治有机结合。坚持高质量发展,小成本、高效益提升百姓生活环境品质。项目征集筛选和设计方案紧扣百姓需求,重点关注“12345”投诉率较高、居民改造意愿强的生活居住区,倡导微设计、微改造、微更新,保证空间的开放性、可达性和实用性,小成本、高质量、精细化打造市民身边的小微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坚持多方协同,注重公共空间营造与基层共治相结合。利用公共空间项目自身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特点,汇集政府、社区、高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责任规划师等各方力量,重视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到维护管理的全过程公众参与机制建设,以公共空间营造为抓手推动基层共治。例如,朝阳区南磨房地区的南新园小微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将中青年居民作为公众意见征集的重点人群之一,在社区内征募中青年居民代表与老年居民、儿童家长代表一道参与方案讨论,规划全龄共享公共空间,吸引中青年回归并参与社区事务。

案例一:

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更新  恢复风貌升级业态

紧邻白塔寺的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历史上为朝天宫山门御道,后居民在朝天宫遗址上修建房屋街巷,逐渐形成如今不规则的骨架和肌理。近年来,公共空间缺失、市政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胡同风貌。西城区去年启动东西岔胡同启动保护更新工作。今年,更新后的胡同正式亮相。胡同里空间宽敞,行人有序,生活服务业设施齐全,老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据介绍,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工作在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坚持民意为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方案制定阶段,多次组织居民议事,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完善方案设计;施工阶段,街道、社区深入群众, 有针对性与每户居民沟通违建拆除、门窗更换、立面修缮等事宜。针对老城胡同保护工作特点,采取“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进行“微修缮、微更新”,对消防干管、排水、电力架空线入地、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市政照明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还同步实现业态升级。

据介绍,未来,宫门口东西岔将延续古朴精致、市井生活的胡同更新方向,实现业态升级更新,便利生活又富足文化,并以政府引导,居民共治的多元参与方式,实现更新成果共享。

案例二:

光明西里小区公共空间改造  拟邀居民成立维护小组

位于东城区龙潭街道的光明西里小区,有一处公共空间,场地内有个居民自购的篮球架,周围被铁路、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环绕。功能单一,景观效果单调,整体视觉上较为“老旧”。

入围百个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库后,设计团队多次现场测绘,与几十位社区居民访谈,获取公众对场地的使用情况及需求。公众普遍认可篮球功能,但休闲、遛弯、停坐等没有被满足,希望有更多儿童活动功能,同时公众参与共建共管意愿较强。

设计团队拿出的方案,将场地分为综合运动区与休闲活动区,并用一条与北侧带状公园衔接的散步道串联。场地南侧为综合运动区,含标准半场篮球场和适合成人儿童不同坐高的看台。周围设置彩色围网,美观安全,不打扰邻居休息。北侧为低龄儿童与成年居民的休闲活动区,利用树荫与座凳,营造活动交流空间。

为体现公众对设计的参与度,场地内的挡墙与地面将通过征集儿童画的形式绘制,改造亮相后,拟邀请居民成立支援维护小组,并形成场地使用公约,共同管理维护场地。据介绍,该设计方案已经在征求意见阶段,目前支持率较高,有望尽快进入施工环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编辑/高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