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河遗址再现铜簋 或与40多年前出土圉簋“成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7 16:30

12月7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今年,备受关注的琉璃河遗址再现新文物,铜器、漆器、陶器等多件文物为遗址的历史意义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一件新出土的铜簋格外引人瞩目,它与40多年前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圉簋纹饰相同,或将“配成一对”。另外,燕都城内又新发现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处,大型水井7处,这说明西周燕都“穿井治城”的水平已经相当发达,再次佐证了“周初封燕”的史实。

大墓重启考古工作 

从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堇鼎,到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伯矩鬲(俗称牛头鬲),1974年,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两座大墓让琉璃河遗址走入人们的视野,北京作为燕国都城的面纱也为考古工作者所揭开。当年由于地下水位高,两座墓葬没有发掘完整。

2019年-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8家单位,对琉璃河遗址的城址区和墓葬区开展了考古工作。共发掘西周早期墓葬5座、房址3座、疑似城外环壕1条,出土铜器、漆器、陶器、海贝、象牙器、丝织品标本等各类文物100余件。其中,曾出土堇鼎、伯矩鬲的西周墓葬的重启工作尤为引人注目。

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员郭京宁介绍,今年,为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遗址展示水平,对M1901(原IIM253)与M1903(原IIM251)两座西周早期墓葬进行了再次发掘,许多意义非凡的西周早期文物重现天日。

铜簋、圉簋聚首

12月7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跟随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走进墓葬挖掘现场,直击了考古现场,四座西周早期墓葬正在挖掘勘探中。在M1902号墓,记者注意到,墓内可见人体遗骸,出土的铜戈清晰可见。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介绍,M1902号墓发现了目前北京所知年代最早的墓葬头箱盖板,在北方地区也较少见。箱内有铜提梁卣、铜尊、铜爵、铜鼎、铜剑、漆器、陶器等,组合丰富。棺椁及人体骨骼均保存良好,椁板上有整只殉葬狗,与狗同出了一件铜铃,是难得一见的墓葬完整材料。

同时,本次发掘中,M1901新出土的铜簋与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纹饰相同,令人惊叹。在现场,王晶展示了铜簋的器盖,器盖内刻有铭文,器内铭文则为“白(伯)鱼作宝尊彝”,而器内底铭文为“王𠦪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尊彝”。

为什么器盖和器内铭文不一致呢?王晶解释,这可能是因为这件铜簋和40年前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圉簋的盖、身在下葬时弄混了,并且一错就是3000年,时隔40余年,两器重聚首! 

墓葬中现“毁兵”葬俗

除了铜簋,新一轮的考古工作还新出土了青铜面具、兽面形铜饰、成组的铜车马器以及镂空有銎铜戈……王晶介绍说,镂空有銎铜戈非常精美,其样子又不是燕地本土的形式,应该是中国其他地区的“舶来品”。另外,M1903出土了多件漆器,可辨识者有三角纹簋、豆等。

王晶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这几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兵器,在墓葬中多处可见折断的铜戈等兵器。她解释说,这并非是考古工作所致,而是墓葬的一种“毁兵”现象。所谓“毁兵”葬俗,是指随葬的戈、矛、剑等铜兵器在殉葬时被人为地损坏。一般认为,这主要是避免兵器给墓主人带来伤害。

不仅仅是文物有新发现,新的考古工作也对遗迹形制有新发现。据介绍,城内新发现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处,大型水井7处。大型夯土保存之好、范围之大,在西周考古中属于前列。最大型水井的井圹夯土宽度超过30米,深逾10米,分布在包括城南区域,这说明西周燕都“穿井治城”的水平已经相当发达,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级建筑的可能性很高,这也再次佐证了“周初封燕”的史实。

科技助力考古发掘

如前文所述,这些新发现均来自对早期墓葬的再次发掘,距离初次考古工作已经有四十多年。王晶介绍,现今的考古手段已经先进许多,科技在考古工作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1.png

铜簋出土现场

为填补以往田野发掘的空白,研究西周墓葬的棺椁规制,考古人员首次采用了从椁室之外向内清理的“破壁发掘法”,对重点现象和出土器物进行1/2清理,重点痕迹留取剖面。

图片2.png

青铜面具

这种方案清理出多处以往未发现的漆器、织物交叠现象,首次辨识出北京西周青铜箭头的木质箭杆、席纹等。首次成功提取到北京西周早期带纹饰的丝织品。精准还原了出土每件器物的空间位置,为还原下葬过程和丧礼制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图片3.png

青铜马具

在考古现场,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M1901墓葬内除了已经挖掘出来的车马器配件,还有车马具藏在土层下,从上俯瞰依稀可见青铜器具。

在M1901墓葬内,工作人员正在使用手铲挖掘墓葬。据她介绍,在挖掘之前,已经使用多种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勘探,做到有针对性地挖掘。在她旁边,出土的破损漆器已经被保鲜膜覆盖保护起来。

而在墓葬旁的考古大棚内,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用手术刀清理人面形盾饰的表面附着物,经过一番工作,最终这些文物将和广大市民见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亮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青春晴雨表|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实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1
首博基本陈列18年来首次大规模换展,多项新发现新成果亮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5
西安地区文明起源又添新“物证” 一起探访这个西周聚落遗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25
大原村制陶作坊遗址又有新发现 为研究西周手工业生产模式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西安晚报 2024-01-17
浙江云和:独山遗址考古发现38座西周墓葬
新华社 2023-06-04
浙江云和独山遗址考古发现38座西周墓葬 出土25件珍贵青铜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03
山西发现一座西周时期国君级别墓葬 出土千余件青铜器
中国新闻网 2023-01-04
视点|北京举办琉璃河遗址公众考古体验活动
新华社 2022-1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