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7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18年前的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完成在轨运行返回祖国大地,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今年10月16日,神舟再飞天,踏上新征程。不同的10月16日,记录着同样的精神——一代代中国人不惧威胁、直面挑战,我们接续努力、奋进前行。
10月16日凌晨,头顶大漠月色,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点火升空。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入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半年之久的太空驻留,中国空间站也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皎洁月光映衬下,长征火箭点火起飞十分浪漫。无数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浪漫”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新常态——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接续飞往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迎来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短短4个月,两送神舟飞天,这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而这只是开始,今后“一年两次发射”将成为常态,2022年将有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踏上太空之旅。
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神舟十三号将实现多个“首次”,其中包括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太空教师”王亚平带着孩子们的美好祝福二度出征,将为大家带来“太空授课”第二讲。出发前,王亚平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写着“出差半年”,“轻松”背后是三位中国航天员肩负的艰巨任务。
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建设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中国空间站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目前正在进行的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将在轨验证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7大关键技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意义重大。作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神舟十三号任务作为收官之战,将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未来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太空飞行6个月绝不“轻松”,事实上是对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巨大挑战。在轨驻留期间,航天员需同时管理天和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形成的组合体,还要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飞行时间大大延长、特殊环境、任务量增加等因素相互作用,航天员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失重生理效应将更加明显,航天员出现身体不适问题和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会增高。在轨飞行6个月,对三位航天员的身心素质及技术能力,都将是一场严峻考验。
打赢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神舟十三号已做好充分准备。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神舟十三号任务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制订了约4800余条预案,并进行了验证和演练。针对极端情况,神舟十三号任务也进行了应急救生准备。另外,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同时,神舟十四号已完成发射前的全部工作,进入应急发射待命状态。面对艰巨复杂的空间站各项任务,中国航天人必将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坚决打好这场关键之战。
10月16日,已成为一个特殊纪念日。57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维护了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18年前的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在轨运行14圈后,于当日返回祖国大地,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今年10月16日,神舟再飞天,踏上新征程。
不同的10月16日,记录着同样的精神——一代代中国人不惧威胁、直面挑战,我们接续努力、奋进前行。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樊大彧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