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00余张珍贵高清老照片,“打开”7.8千米的北京中轴线
光明日报 2021-10-05 09:49

北京有一条长7.8千米的南北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纵贯城市核心地带,由众多连续而有着内在关联的建筑、道路等城市空间所组成。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线性历史文化遗产,这条驾驭全城、地位至尊的中轴线,体现着执政者关于都城规划建设的基本理念,决定了北京的整体城市格局,定义了北京的礼制规范,极大地作用于京城政治空间、社会空间、商业街区、文化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分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保护和赋能为牵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政府明确坚定的态度和社会各界对中轴线的关注相呼应,近日,北京日报出版社推出了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的《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这本厚达535页、总计50万字的新书,收录了700余张由中外摄影师拍摄的珍贵高清老照片。

天坛圜丘坛四周东有泰元门、南有昭亨门、西有广利门、北有成贞门。这四个门的名称,源自《易经》中的“元亨利贞”,具有多重含义。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亨利贞”可以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代表农业生产“生长收藏”的四个阶段,代表“天人合一”的四德,等等。

与此相类似,北京中轴线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成为一座具有记忆、展示、观察、研究、述说等多重价值的宝库,为后人提供了各种研究视角和呈现方式。历史学家可以探索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地理学者可以从城市地理的角度探索它与整个城市规划建设格局的关系;经济学家可以探索“城”与“市”的互依互动;社会学家可以讲述“城”与“人”的相亲相爱;文化学者则可以围绕文化领域的多个话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这部《北京中轴百年影像》,就为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打开中轴线,回到历史现场,体味它穿越古今享誉中外的魅力,提供了新可能。

其一,以时间演变为轴

北京的城市中轴线,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营国思想”的结晶,也是北京城作为一个有机体生长、演变的结果。刘秉忠在规划建设元大都城的时候,以万宁桥(今后门桥)为基点确定南北中轴线,在桥的正北方建立起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即元代的“中心之台”。后来,明代的北京城北缩南延,中轴线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以紫禁城太和殿龙椅为中点,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于永定门,北止于钟楼。《北京中轴百年影像》中的这些照片,最早的是英军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1860年拍摄的大清门、天安门、故宫午门、祈年殿、圜丘坛等,最晚则迟至20世纪50年代。这些拍摄于各个时期的黑白照片,特别是以同一个景物为对象,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刻有鲜明的阶段性历史印记。比如,摄于1921年以及1952年的永定门箭楼和城楼,就在前后对比中生动、具体地展示出北京城市空间的变化。

其二,以空间遗存为轴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选取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23个重要节点,以点串线,依序排开,全面展示北京中轴线上城市空间的系统性、功能性。按照其主体功能,分层次予以展示:既有核心地段故宫;也有标志性地段永定门、天桥、五牌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还有分布于沿线的天坛、先农坛、正阳桥、火车站、东交民巷、太庙、社稷坛、寿皇殿、大高玄殿、三海、万宁桥这些重点地段;再有就是燕墩、四面钟、中南海的瀛台以及北海里的万佛楼、大佛殿、先蚕坛这些知名度相对不高的空间。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有的人们耳熟能详,有的则相对陌生。对此,作者依据《皇明大事记》《明世祖实录》《大清会典》《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燕都丛考》等重要历史文献、文人笔记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专题论述、典型介绍以及为老照片、老地图、实测图加注说明等方式,讲述它们的布局、序列、构造、风格、特征、沿革、功能。

其三,以文化形态为轴

在这条中轴线及紧邻两侧的地区,分布着诸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各异的文化形态,其组成要素及指标因子的有机互动构成中轴线文化的谱系特征。主要包括营国建都文化、皇家文化、都城水文化、胡同—四合院文化、商业文化、戏剧曲艺文化、会馆文化、岁时文化、祭祀文化、平民文化、时尚文化、红色文化等。这些被公认为足以代表北京的典型具象符号,构成北京城市平面形态、特色肌理和传统风貌的基底,记载了北京人几百年来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北京城大气、包容、典雅、内敛的首善气质,阐释出它承接古今、蕴含中外、示范四方的价值。《北京中轴百年影像》告诉我们,从文化形态的视角考察中轴线,可以使我们对它的基本特征和整体价值,有更加丰富的感受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四,以影像艺术为轴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摄影术从此诞生。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在广州拍下了中国第一张照片。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费利斯·比托、查尔斯·杜宾等外国摄影师跟随英法联军走进了北京,虽然带有侵略性质,但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老北京城的照片。从1860年拍摄的大清门,到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华门,《北京中轴百年影像》收录了中轴线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部分照片是首次公开。在四张全景接片照中,最震撼人的一张,是1860年比托以六张照片拼接成的,高约23厘米、长约173厘米的大清门及棋盘街全景照片。这张目前发现的最早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北京全景照片,以正阳门城楼的西侧城墙为基点,拍摄了宣武门至崇文门沿线以北的北京城。照片中161年前的北京城,天际线和谐、恢宏、庄严、肃穆,默默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作为珍贵的历史记录,在这些老照片中,有的注重完整呈现特定景观的全貌,有的讲究精雕细琢历史的瞬间,有的厚重犹如黄钟大吕,有的细腻恍若江南小曲。但无论是宏观叙事还是微观描述,它们都以相对而言不可更改的内容真实性、细节丰富性、视角独特性、手法多样性,定格了瞬间的城市记忆。这些不同视角中的“中轴线”,在刘阳的《北京中轴百年影像》中,都能得到生动而形象的体现。

在2021年7月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与会专家再次强调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价值。2021年是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中轴线整体申遗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助力。

近年来,在刘阳的《北京中轴百年影像》之外,郭超的《北京古都中轴线变迁丛考》和《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古都北京中轴线(上下)》、故宫博物院的《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等关于中轴线的图书相继问世。尽管在切入视角、表现主题、主体内容、叙述重点等方面,这些出版物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向世人证明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魅力和现实价值。

文/戴时焱(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常务副主席)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专栏|中轴线:穿越时空的城市脊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专栏|中轴线:穿越时空的城市脊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北京中轴线日历》颁历 展现中轴线申遗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4-11-02
打造流动的中轴线文化带 北京中轴线地铁2号线专列发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7
东城区“书香·中轴”中轴线文化讲堂开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扫码畅游中轴线 北京5路公交车打造流动的中轴线“文化展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古狮造像”雕塑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中轴之门》新书分享会,作者李哲展示300余幅北京城老照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