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学期的到来,一些家长、孩子都表示自己面临些许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疾病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症”。
“开学综合征”有多种表现形式,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食欲不振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如何缓解“开学综合征”呢?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王芳医生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心理调整的小技巧。
暑假期间很多孩子的生活作息可能变得不规律,随心散漫。玩到困得不行才睡,早上睡到自然醒,对于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家长也不会那么严格的限制,但是伴随着开学,还是需要对不规律的作息进行调整。
1.生活时间安排的调整
暑假期间很多孩子的生活作息会变得不规律,随心散漫。玩到困得不行才睡,早上睡到自然醒,对于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家长也不会严格限制,但是开学后,家长需要对孩子不规律的作息进行及时调整。
首先,关于睡眠时间调整,家长不要盲目的去跟随网上看到的很多信息,如孩子一定要在几点之前上床睡觉,如果自己的孩子9点还不睡觉,就会感到很焦虑。此时家长需要做的是观察和总结自己孩子的睡眠规律,制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睡眠时间安排。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些程序,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比如打算让孩子10点睡觉,那么可以9点半就开始一些睡眠前的准备活动,包括洗漱的准备,和孩子一起看说,讲故事等。尤其是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比较固定的时间安排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确定感,也能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明确睡眠的时间。
另一个是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很容易爆发亲子冲突,尤其是刚开学,孩子还不会那么快的调整过来,总是会想着像暑假一样还有很多的时间玩游戏或者看电视,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和家长讨价还价,先打玩这局游戏或者看完这集动画片再写作业,或者会要求每天有更长的玩手机时间等等。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调整,建议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让孩子在时间的安排中有更强的参与感,在可行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大的自主权,自己制定的计划会让孩子更愿意努力去遵守。对于制定的时间安排,家长可以安排相应的激励机制,结合孩子的兴趣,通过代币机制换取孩子想要的玩具,或者奖励游戏的时间等。
2.“分离焦虑”的调适
说起“分离焦虑”,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会表现出在门口嚎啕不哭、坚决不肯松开大人的手,不进幼儿园。但是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如果他们要离开家庭开始住校生活时,有部分孩子也会出现“分离焦虑”的体验,同时和孩子分开的父母也会有“分离焦虑”,心里也有很多不舍,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适应等。所以开学第一天,幼儿园外“贴门贴墙”、偷偷观察的家长们就上了微博热搜。
那么,面对“分离焦虑”,家庭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首先,家长要处理自己的“分离焦虑”。情绪是具有感染性,焦虑的家长会让孩子更加焦虑,因此,应对“分离焦虑”第一步就是家长先稳定自己的情绪,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能够应对他们可能面临的困难。可以通过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降低自己的担心。之后,还需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面对新的学校生活的体验,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应对自己的焦虑情绪的方法,和孩子回忆在幼儿园中发生的开心的事情等方法来应对“分离焦虑”。
文/精神心理科:王芳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