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丢失身份证的经历?是否被冒名办理过银行卡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的糟心事儿?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因各种原因引发的被冒名情况时有发生,而冒用他人姓名办理工商登记是一种典型的侵害自然人姓名权行为。2021年9月9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在第十二期“月说新案”新闻发布会上,以3个典型案例,告诉大家如何保护姓名安全,不做替罪羔羊。
发布会上,丰台法院民二庭庭长周海平介绍,2018年至2021年7月期间,该院共计受理姓名权纠纷案件61件,其中涉及冒用姓名办理工商登记的侵害姓名权案件共计39件。该类案件具有案小风险大,被侵权人维权成本较高;往往呈现同时侵害多种人格权益;多存在网络传播的效果,侵权所造成历史记录难以消除等特点。
周海平告诉记者,该类案件在审理认定过程中有以下特点:一是被冒名人需要对签名非本人签署、未经本人授权等承担举证责任,二是被冒名人的个人身份证件材料大多存在主动或被动地对外泄露的经历,三是被诉侵权人出庭率较低,案件往往牵扯案外执行人权益,四是可能涉及被诉代理登记机构的法律责任认定问题等。周海平介绍,该类案件侵权方除需承担《公司法》上的相关责任以及侵害人格权的系列民事责任,还可能承担行政法上的相关责任。
冒用他人姓名进行公司工商登记 被“本家”告上法庭
据了解,郭某、赵某于2016年1月28日各出资四百万元设立了某商贸公司。2017年5月2日,某商贸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并形成书面股东会决议,免去赵某的执行董事职务 ,选举于某为执行董事,赵某及郭某分别在股东会决议上签字。2017年5月16日,某商贸公司委托朱某协助办理工商信息变更登记,将其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等三项信息均由赵某变更为于某。
2018年9月,于某经网络搜索得知其姓名被登记情况,得知公司在未经本人同意且未进行举证证明自己在某商贸公司担任相应职务的情况下,将自己姓名登记入册,故提起诉讼,请求某商贸公司、赵某及郭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申请变更工商登记,并要求某商贸公司、郭某、赵某和朱某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发澄清声明,消除其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的不利影响。
经法院审理查明,某商贸公司系经其股东赵某及郭某以股东会形式做出将于某登记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的决定,但均未举证证明于某在某商贸公司担任相应职务或工商信息登记经过本人同意,故认定三被告系擅自使用了于某的姓名用于工商登记,侵犯了于某的姓名权,于某要求变更工商登记、登报道歉的主张有相应的事实及法律依据。 因于某并未举证证明被告的侵权行为对其造成全国性的负面影响,故具体登报范围由法院结合案情、某商贸公司注册地等因素,确定为以在北京市范围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登本判决主要内容为宜,刊登费用由某商贸公司、赵某及郭某共同负担。朱某系接受某商贸公司委托代为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的受托人,对所从事的受托登记行为仅负有一般形式审查义务,在案证据难以认定其对侵权行为具有过错,故对要求朱某承担侵权责任的主张不予支持。
丰台法院民事审判二庭法官聂然介绍,该案对于盗用他人姓名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认定体现了姓名权作为人格权的保护力度和裁判尺度,主要包括侵害姓名权可根据诉请判令登报道歉,和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应与侵权造成的后果相适应。
员工称姓名信息被盗用于关联公司注册登记的
据了解,2010年6月23日,北京某投资公司注册成立,企业登记信息显示投资人姓名包括刘某、淄博某投资公司、潘某等自然人股东及法人股东,潘某担任法定代表人职务。北京某投资公司的相关工商登记注册手续中,多处显示有“刘某”字样的签字。北京某投资公司注册过程中,刘某名下账号中国农业银行账户转入20万元,同日,该20万元作为出资转入北京某投资公司账户。
后案外人郝某因与北京某投资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申请强制执行,刘某被追加为被执行人。刘某遂起诉至法院,称其于2010年6月曾在淄博某投资公司北京代表处工作,期间淄博某投资公司利用其身份证等,冒用其姓名签署了北京某投资公司设立登记的相关材料,并利用其身份证办理了农业银行卡,通过转账伪造了刘某的股东出资20万元,从而将其登记为北京某投资公司股东,而其对上述行为并不知情,请求判决消除北京某投资公司工商登记资料上刘某的姓名,淄博某投资公司承担股东的出资责任。
经法院审理认为,案件审理过程中,案外人郝某向有关机关提供相反证据证明刘某系于工作期间自愿担任北京某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股东,刘某遂申请撤回起诉。
法官告诉记者,该案是一起试图利用姓名权侵权诉讼逃避公司法中名义股东责任的典型案件。在公司法律实践中,投资人承担了实际出资、但与他人协商一致将其股权登记于其他人名下的现象为协商挂名。在司法实践中,姓名权作为人格权应当受到司法的保护,但亦应对当事人被进行工商登记是否经其同意进行审查尤其是发生在员工信息被公司登记的场合下,员工往往有可能因工作需要而配合公司作为关联公司的名义股东,而在挂名公司需对外承担债务时,又以其姓名被公司盗用为由试图逃避作为名义股东的法律责任,故员工应就其系被冒用而非名义股东承担举证责任。
冒用他人姓名进行工商登记 法院判决公司赔偿精神损害金
据了解,北京某兴旺公司原名称为北京恒信某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均为徐某,设立于2008年初。在公司申请设立的材料中,公司监事一栏显示“王某”,并登记有王某身份证号。2008年9月,北京恒信某有限公司决定变更名称为北京某展览展示有限责任公司。相关变更材料中,监事仍记载为王某,产生方式为“选举”。但到场签字人为“廖某”。2009年3月,北京某展览展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现名称北京某兴旺公司,出资人及法定代表人均由廖某变更为史某,相关变更材料中,监事仍记载为王某,产生方式为“选举”。
2019年,王某家属于网络信息中发现王某的任职情况,王某遂起诉至法院,请求停止侵害其姓名权、撤销王某作为北京某兴旺公司监事的有关工商登记项目、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案证据显示自2008年起“王某”始终被登记为北京某兴旺公司的监事,但王某并未实际担任该职务,故根据在案证据可以认定北京某兴旺公司冒用了王某的姓名进行登记,鉴于北京某兴旺公司于该案诉讼中已经办理变更,其变更登记诉请已无事实基础,法院不再处理。对王某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考虑到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其姓名被冒用所留有的无法消除的历史痕迹且该信息亦很容易被他人获取、了解,在网络大数据的收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等方面必然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且北京某兴旺公司盗用王某姓名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时间较长、也因此获得了利益,故对王某给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酌定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
法官表示,司法裁判对其姓名权遭受侵害的事实,应当考量侵害后果的时代特点,网络信息时代既破除了大量的信息壁垒,亦导致公开信息在信息网络中将长期存在,对被冒用人在个人信息、个人征信方面将存在长期影响。该案在综合侵权行为持续时间及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等因素支持了被冒名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请,既保护了姓名权,又对此类侵权行为给予了否定评价,发挥了司法的示范功能。
针对冒用姓名引发的侵权风险,丰台法院提示广大公众,首先,公民个人如果不慎丢失身份证,应当尽快向有关机关挂失,及时补办新的身份证。其次,登记代办机构对委托提交的资料要尽到一定的审核义务,不得与登记方串通冒用他人姓名等身份信息。再次,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公司经营者,应当合法合规经营,不做冒他人之名的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