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每个人都有一个第二故乡
北京青年报 2021-08-31 16:00

截屏2021-02-25 上午11.37.10.png

几个星期前,我参加完一个饭局,走出门,迎面撞上一轮满月。我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下日子,这天,是我的阴历生日。默默计算的,还有一个数字,我在这个城市看过的满月数——我来北京整整十四年了,很快,要搬去上海。

算完月亮,借着酒意,我哭了。我发现,我甚至不记得,在别的什么地方,有过印象深刻的月圆之夜,北京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一部分。

1

我在北京的第一站是人大。

2003年,我来北京读研。在此之前,我本科毕业,在家乡工作过两年。北京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是我在嘈杂的办公室,越过如山的文案,从窗户往外望,最向往的远方。

“非典”前面试,秋天入学。入学第二天就是中秋节,我所在的清史研究所甚至给新生们发了月饼,短暂的联欢后,我和同学们拎着月饼,在校园闲逛——教学楼满壁的爬山虎、图书馆前旖旎的樱花树、操场上年轻的荷尔蒙……他们雀跃、新鲜。

我们在体育馆附近,找到一块大石头,表面平滑,接地处有苔痕,毛茸茸。把月饼放在膝上,人坐在石头上,看又大又圆的月亮;远处有吉他声,不知是哪位男孩弹给哪位女孩听。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圆,我和最好的朋友也躺在这石头上。我们从黄昏聊到夜深,看天从湖蓝变成墨蓝。后来,酒意渐浓,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天像丝绒般可亲,星星压迫面孔,四周虫鸣,裙角被露水打湿,裸露在外的皮肤有些凉。

那真是美好的回忆。

2

两年后,男朋友说服我,一定要买北五环的房子,费了很多口舌。他从性价比到面积到我们能承受的经济压力,摆事实、讲道理。可我觉得路远,交通不便,各种打岔。直至他使出杀手锏——“阳台有二十平米噢,我们可以做成玻璃房,在玻璃房里看月亮。”

他神往的样子,让我妥协。我们就在这房子结了婚,它成为我在北京第一个家。迁入新居的那天,按老公老家的风俗,我拿着一把裹着红布的扫把,像一个神气活现的女巫进了门。

清理、整顿、添置,让家变得像家。我们真的做了玻璃房,买了烤架,请同事、朋友来家里暖房。炭熏黑了脸,但自己亲手穿的肉串、鸡翅、鱿鱼味道极好。月亮又大又圆,啤酒瓶靠墙角,摆成一排,酒至半酣,有人站起来,一把抄过立式台灯的架子,跳起了钢管舞。

我的孩子也在那个家出生。2013年春节,他半岁,在玻璃房看屋外漫天烟花,兴奋得嗷嗷叫。他会说话时,我教他背诗,“云破月来花弄影”,给他说貂蝉拜月的故事。一天,我发现他跪在窗户边,双手合十,学貂蝉,对藏在云间的月亮说:“求求你,快出来吧。”

3

我在北京换过好几份工作,但一直围着朝阳门、安定门、东直门转。光华路、长安街、东四大街、朝阳门内外大街,是我最熟悉的北京。我闭着眼,在脑海里,都能排出这几处每一栋著名的建筑,它们每一次改头换面,我都历历在目。

还记得刚工作时,招待客户。一桌子,只有我是新人,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搁。很紧张,怕说错话,喝了酒,就更怕,于是,趁上洗手间的时候,我用手抠喉咙,把酒吐出来,以保持清醒。

那天,在簋街,灯笼红成汪洋。二月的满月,冷峻,遥远,挂在树梢,我拿手机拍,发现只能拍出一个光点。

在安定门附近上班时,我每天中午都去地坛遛弯。秋天,是地坛最美的季节,满园银杏,满目金黄,鸽子都分外热情,会跳到你脚边,主动找你喂食。

有一年秋天,一日,通宵加班,我在办公室待到清晨才离开。路过地坛西门,公园还没开门,金黄的树丫把眼前的天分割成几块,太阳和月亮在交班,月亮浅得像扣子在粉堆上留下的圆印。

4

我带着酒意,在上一个满月夜,在新一岁的晚上,坐车回家。车窗外,灯光流淌,朦胧中,我看每一个路人,都像我。他们行色匆匆,表情各异。他们背着包,拿着手机,取款、付账、买东西;抬头看天,经过草地,被路边雕像吸引注意;被喷泉弄湿,想拍满月,却只拍成光点;他们吆五喝六,狂欢聚会;他们抱着文件,喊着“让让让让”冲向地铁。

他们中有学生,有孕妇,有人到中年,有在咖啡厅,用肢体语言表示信或不信;有在挥手告别,有在门口迎接,有在谦虚“哪里,哪里”,有在问候“幸会,幸会”。他们都是我,分裂的,在北京的,不同时态的我,像过客的我。

我原以为我会在这座城市终老,但没想到缘分有始终。虽然在心里准备了好几个月,真的要离开,我仍满怀愁绪。都说月是故乡明,可我想,以后有满月夜,我只会想到它。

这城市到处是成长的痕迹,随手拈起一个意象都能串起我的、我们的青春。

十点多了,长安街还是车流不断。“北京,你不是我的故乡,离开你,却觉得背井离乡。”这句话忽然蹦出,像标语横在眼前。我掏出手机,记在备忘录上,窗外的光点真大,就着它,我写下这首歌,为北京,为每个成年人都有的第二故乡——

你是我青春的远方

你是我后来的故乡

你是我的流浪所

你是我的安全港

你是我度过的三千个日夜

你是我看过的一百轮满月

你是地坛银杏铺面黄

你是百花深处静默巷

你是雍和岸边两堤柳

你是故宫雪晴回到北平

你是圆明园夏天

小船挤过荷花叶子下的波

你是从798到芳草地巡回展览的兽像

你是二锅头

你是羊蝎子

你是甜面酱

你是茴香

你是五环外的星光

你是CBD蓝色的玻璃窗

你是每间咖啡厅的每个下午

耳边飘过的

几个亿

你是每列地铁的每节车厢

捧着书读的姑娘

你不是故乡

离开你

却觉得背井离乡

你是我青春的远方

你是我远方的青春

再见,北京。

文/林特特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最好的家庭,是每个人都有孩子气
帆书樊登讲书 2025-06-01
夜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精彩
猫姐能量圈 2024-09-15
感悟|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得很相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2
夜读|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模样
猫姐能量圈 2023-05-12
“青年文化夜市”如何跟每个人都有关
中国青年报 2023-05-08
赏读|在“黑白之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纪念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3
文学|迟子建: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
作家联盟 2022-11-02
生活|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薛定谔的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