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中国核农学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组织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咨询委员会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他也是当时他所在高校的第一个入党的高级知识分子。
手捧沉甸甸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97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核农学家、教育家陈子元动情地说:“以身许农是我一辈子的事!个人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党和人民培养、时代造就、集体奋斗的结果。”
陈子元1924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鄞县。194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南蚕丝专科学校任教。1953年,他来到浙江农学院,任副教授兼化学教研组主任。1956年2月,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不久,陈子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浙江农学院第一位入党的高级知识分子。从此,他的人生志向更加明确:争当一名先进科学家。而1958年的一个特殊使命,给了他梦想成真的机会。
1956年,在我国制定的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中,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首。按照中苏协定,1958年11月,我国在上海首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专家讲习班”,全国各地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学习。陈子元“受命”入列。浙江学员20多人,来自四所学校,被分配在10个专业组进行学习培训。陈子元参加“同位素在农业上应用组”,同时担任组长。
为了“边学边干”,迅速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为生产实际服务,当年12月,陈子元就受命组建了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前身)。就这样,他从化学研究转向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与核农学结下不解之缘。
1959年3月,在同位素实验室“厂房”建成后,陈子元和其他开创者们克服缺乏实验仪器、防护设施和放射源等困难,很快走上了正轨。放射源从北京运来,陈子元亲自上阵,克服半衰期抓紧进行实验。他们同时举办了“同位素农业应用培训班”,全校师生热情投入核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生物物理学(农)学科逐步创建起来。1960年,浙江农学院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并新建了核农学系——农业物理系,核农科技人才培养升至“系”的规模,领先于国内其他高校。
但好景不长,中苏关系突然恶化,国内发生自然灾害,国内核农学早期探索的实用意义不大,核农学研究“遇冷”,亟待突破。冷静思考后,陈子元走出实验室,开始下乡寻找对促进农业生产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在广袤的农田上,他锁定新目标——农药残留研究。获取农药残留信息,需要借助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当时国内没有现成品,全部需要进口,价格昂贵且采购周期长。为了加快研究进度,陈子元和同事孙锦荷、张勤争、徐寅良等人先后用多种放射性核素,自主合成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有机砷等15种同位素标记农药,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研究工作创造了物质条件。
依托自主合成的标记农药,陈子元和研究人员们大举进军农药残留研究领域。1963年到1964年,陈子元发表了中国最早的一篇核素示踪研究农药残留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他也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之一。
无独有偶。此时,在大洋彼岸,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也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卡逊在文中提出的问题,陈子元当时已经在通过科学研究尝试解决。
上世纪70年代,工农业污染造成的“公害”,已经成为全球通病。农药污染导致鸡、蛋等农畜出口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超标,出口创汇损失严重。在空前的安全与发展压力下,国家农林部和农药小组动议研制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并“看中”了农药残留研究起步较早的浙农大。
农林部“全国农药残留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重点研究项目课题于1974年正式下达,陈子元担任项目第一主持人。这是当时浙农大承担的唯一的国家课题,学校创造条件全力保障,除了陈子元,植保系农药专家樊德方教授和化学教研组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
陈子元牵头组织全国22个省(区、市)4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科技人员,组成农药残留科研协作组,开展联合攻关。项目组历经6年的全国大协作,最终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该标准通过1979年部级鉴定,由农业部颁布试行,1984年被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为国家标准,沿用至今。
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陈子元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他所主持的“农药残留研究”协作项目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此间,陈子元的脚步也开始迈出国门。1976年10月,受农林部派遣,他带队援助阿尔巴尼亚半年多;1980年4月、5月间,他作为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中国农业环境保护考察团副团长出访联邦德国;1980年9月,受农业部派遣,陈子元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与该校放射中心主任汪志馨教授、中国学者徐步进等开展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1980年至1984年,他主持完成国务院环保办和农业部门“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研究任务以及“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工作中,首次运用了示踪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1985年至198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聘任陈子元为该机构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任期3年。这届科学咨询委员会,由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16名科学顾问组成,届满时变革建制,解散为多个专业委员会或小组。他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咨询委员会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
时任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参赞傅济熙曾评价说:“陈教授在该委员会的最后一届任期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我们国家赢得了荣誉,也成为他的一段可引为骄傲的人生经历。”
1979年3月,陈子元出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1983年10月,他升任校长。治校期间,他致力于把浙江农业大学办成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校学科实力已稳居全国农业院校第三位。这对于一所普通的地方农业院校来说,实属不易。
上世纪80年代,他所在的生物物理学科和核农学研究平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81年和1984年,“生物物理学科”先后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该领域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作为导师,陈子元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这一时期,为了夯实中国核农学学术基础,他抽出时间开展专著编写工作,撰写发表了一大批专论文章,开拓、引导学科走向。
核农学即原子核科学技术在农业上应用,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被视作“核工业中的轻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83年,陈子元与温贤芳、胡国辉共同主编出版专著《核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1984年,又与谢学民等合编《简明核农学应用手册》,并首次公开使用“核农学”这一概念。
1991年11月,陈子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同时,我国学科门类上第一次正式出现了一个新学科——核农学。另一位中国核农学泰斗、长他10岁的徐冠仁院士写来贺信说:“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您的专长为核农学,这在所有学部委员的专业中是唯一的由我国兴起的学科,它将载入中国的科学发展史。”
2018年年底,在建所60周年之际,浙江大学核农所“转战”紫金港校区西区,有了一片新天地。“核农所这个集体,所长已经六七任了,真是不容易!”老所长陈子元希望新时代浙大核农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一流的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和农业人才。“虽然我老了,却心向往之。我愿意为此继续努力!”他说。
文/韩天高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