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是“一体两面”
经济日报 2021-08-12 10:15

近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相关规划,这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领域提出的原创性概念,是基于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融会升华后的思想结晶。其核心任务是要通过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遗产保护、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重功能的有机统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生动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动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体两面”,应该“两手抓”“两手硬”。

一手是要抓好“遗产保护”。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是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与前提。2500多年的历史,3200多公里的河道,大运河积淀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庞大遗产资源,保护要求较一般文物更为复杂。由于缺乏多元投入机制以及沿线部分省市经济实力较弱等原因,一些河段在考古勘探、遗址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欠账较多,个别地方为经济发展而破坏遗产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体保护任务仍极为艰巨。因此,此次规划强调要“加大管控保护力度”,进一步明确管控保护要求,全面强化保护措施,有利于真实完整地保护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绵延千年的文脉得以世代庚续。

另一手是要抓好“活化利用”,推动从简单的控制性保护转向积极的功能转化和创意活化,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历史文化保护强调的是“保护”,而不是“保存”,既要注重其存在价值,更要激发其使用价值。不能只将文物遗存“收藏在禁宫”或“书写在古籍”,而是要将其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因此,要坚持立足全球视野,结合时代需求,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提炼古今的共同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强化古为今用,通过文旅融合、场景营造、数字虚拟、主题文创等方式,赋予文化遗产新功能,让其在功能转化中获得新生命,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高地。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实现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统一,关键是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从2014年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沿线省市以文化为引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古老的大运河正展现出喜人的新姿。面向未来,还需在借鉴的基础上加大创新,用科学保护留住文化根脉,用时代精神激发文化活力,加快将大运河打造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讲好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为世遗保护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文/熊海峰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唱响新时代大运河之歌
光明日报 2024-10-11
让大运河“美起来”“活起来”
光明日报 2024-09-30
​副中心静安寺、宝通银号将活化利用变身公共文化空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光明日报 2024-08-23
最高检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人民日报 2024-01-31
南北呼应守护文化遗产 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在京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3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