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米 | 摄
通过对昆玉河古河道认识、偏好、行为的统计和访谈记录分析,充分验证了昆玉河具有的现代复合功能——文化、旅游、休闲、健身、经济、生态等功能,同时发现昆玉河现阶段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遗产元素缺失,文化氛围尚需营造
昆玉河古河道经历了900年的发展演变,原本留存着辽金、元、明、清各朝代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但经过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和城市建设中破旧立新,大部分历史遗迹已荡然无存,如玲珑公园铁路桥、火器营八旗营房、蓝靛厂地区建筑(西顶庙、马关庙)等。遗产点的缺失致使昆玉河文化内涵无法得到有效彰显,文化氛围难以真正得到提升。由此引致另外一个问题,昆玉河水上游线日益受到人们青睐,沿途所设多个码头站点也使得人们在沿线游览时有更多的空间选择,但是沿岸的公园和绿地可供人们欣赏、谈论、拍照的文化景观较少,文化性的解说系统严重不足,这些都影响到访者的游览体验和对昆玉河的文化印象。
古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度有待提升
河流系统及其环境质量是评价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城市规划和布局需要考虑到河流的功能和作用。目前昆玉河两岸建筑设计和景观安排并未充分考虑到古河道的特质,沿线分布着公园、古迹、写字楼、商务中心以及其他科技、文化、教育等众多设施。昆玉河古河道两岸植被以人工草地、柳树、杨树等植被为主,从春季发芽到秋季凋零,颜色主要是绿、黄两色,缺少颜色和花卉类型的变化。此外,人为采摘、踩踏现象的增多,也使得沿岸物种种类趋于减少和凋零。
按照城市功能划分,昆玉河古河道沿线可分为御苑游览区、现代生活区和历史文化区三大区域,虽然每个区域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这些资源并未进行统一整合和有效利用,景观和谐度有待提高,游客实际游览体验与其预期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
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亟需治理
昆玉河古河道作为唯一贯穿北京二环、三环、四环的水上航道,其沿岸地区公路和生活设施错综交织,每天早晚高峰时期公路上车流缓慢(平均时速小于15公里/小时),车辆拥堵期间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会对空气质量和周边植被造成一定影响。车辆发出的噪音、周围楼宇玻璃外墙的折射光都会给昆玉河游览人群带来不舒适的体验。有受访者提到,昆玉河穿过多个人流密集区域,由于个别人公共卫生意识薄弱以及公德心较差(如乱丢垃圾、吐痰、随意停放共享单车、穿越草坪)给古河道及两岸景观带造成了环境破坏。还有游客提到,某些沿途摆摊的商贩会将食余垃圾、污水、腐烂的蔬菜水果等堆放在河边,甚者还会扔进河水中。作者在实地考察时发现,有的居民对于宠物留下的粪便不加以清理,河道中漂浮着香烟盒和塑料袋,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观感和休闲体验质量。
针对昆玉河古河道上述问题,本文试图找出影响昆玉河古河道发展的瓶颈,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提升方案,以促进这一珍贵线性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
科学保护与文化挖掘,恢复历史风貌
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昆玉河古河道沿岸遗迹及景观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于这些濒临灭亡的建筑主观上不提倡马上修缮或立即拆除,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修缮计划,对需修缮的建筑依次进行补救。毁坏较为严重的景观或建筑暂时封闭,禁止游人参观游览,无力恢复的建筑实施拆除,还原基址,可恢复的建筑降低规格,按历史原貌修建。受损较轻的历史遗迹修缮完毕后,逐步对公众免费开放。现代建筑和景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安全维护和设施保养,提高其使用年限。
可委托高校或研究院所(如北京学研究所)成立昆玉河文化资源调查小组,对昆玉河文化线路范围内的桥梁、建筑、寺庙、高塔、村落(六郎庄)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挖掘历史资源,追忆历史事实。尽可能地恢复昆玉河及沿线历史风貌,使昆玉河真正成为“历史的长河”。在建设方面首先应规划建设昆玉河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整条文化线路的地标建筑,体量不需很大,以文化性和故事性打动参观者。此外,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的方式营造文化氛围,如在某重要节点处设立文化信息牌,供游客了解所处河流区段的历史发展情况;在广源闸附近建立郭守敬雕像,通过文物故事唤起人们对昆玉河历史的追忆;在长河湾码头建立新式牌楼作为文化建筑,为游客营造一种即将通过水陆进出皇家宫苑的场所感和代入感,同时提升景观审美品位。
文化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发挥复合功能
城市古河道在现代焕发生机,成为不间断的、流淌着的文化线路,结构上的连贯和表象上的灵动使得它们相比于普通道路型文化线路而言更容易形成统一的文化品牌和主题印象。昆玉河古河道沿线新建有多个风格各异的城市公园,它们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与不同历史时间的文化相关联。但目前这些绿地公园只是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昆玉河沿线,建议将生态资源、文化观念结合到规划与设计之中,保存场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并提炼场地的“现场记忆”,实现文化传承。具体做法是,将这些孤立的绿地斑块、文化遗迹(亭台、桥梁、码头)等有机融合在昆玉河文化线路主题之下,串连起一个关于昆玉河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群”,成为组合式的、主题化的文化与自然吸引物。
昆玉河古河道在原有市民休闲、观光游览的基础之上应向复合功能拓展。北京昆玉河游艇俱乐部有限公司推出了“京城皇家文化商船”品牌。传统游船有望在功能上实现扩展,为商务洽谈、婚礼寿宴、观景宴会、艺术沙龙等提供新型的活动空间和新奇的文化体验。生态环境方面,亦可丰富河流两岸植被种类,种植桃树、杏树、苹果树等果树和多种彩叶观赏树种,既可开展野外农林教育,也丰富了河流沿岸景观的彩色,从整体上优化河流生态系统。
加强河流沿线治理,鼓励全民参与
促进古河道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可从沿岸景观规划和维护两方面入手,为此园林、文化和城市建设部门可联合设立古河道协调机构,负责规范和条例制定、文化空间主题打造和文化氛围营造、历史古迹维护修缮、公共设施和解说系统的完善、旅游项目的审核评估与招商、市场和环境监管等,对于周边建筑违法扩建和人为破坏现象联合城管部门进行宣传教育和依法整治。
环境保护与治理并非政府部门一手操办,需要得到古河道沿线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如倡导企业开展古河道保护和宣传志愿活动,以小区为单位成立河流管理委员会,为昆玉河引入分段化全民治理理念并付诸实践。对于污染源问题,可通过城市交通疏导和公共管理来有效缓解或消除,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环境教育和公德教育。此外,还应采取一些防范和引导措施,如加设大号垃圾箱、加强监督巡查和处罚力度等。可发动志愿者加强昆玉河沿线不定期巡视,对于不文明现象进行教育和劝告,对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文/张云舟
来源:文物之声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