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胡同里的红色讲坛”走进前门草厂社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04 11:09

“李大钊当时是北大图书馆的主任,你们知道他一个月挣多少钱吗?120块银元!那时候,1块银元能买25斤面粉,400块可以买一处四合院了。可是李大钊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贫,他把钱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把钱给了贫困学生。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心里装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洪亮的声音从胡同小院里传出,东城区老干部宣讲团团长、退休党员师雪起正在讲述李大钊的故事,小院里,居民或坐或站,听得十分认真。6月4日上午,东城区“胡同里的红色讲坛”系列宣讲活动走进前门街道草厂社区,和居民一起听党史故事、分享学习心得、畅谈美好生活。

李大钊之孙李建生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听完故事后,李建生说:“我的爷爷作为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是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理想信仰奉献了一切乃至生命,他的故事和精神会在我们身上一代代传承下去。”

东城区委党校教师廖晨给大家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三天后大军准备渡河。好消息是找到船了,坏消息是只有一条船。一船最多坐40人,往返一次一个多小时。每日夜顶多也只能渡过五六百人。靠这条船,一船一船摆渡,全军渡河要一个多月。军情十万火急。蒋介石的飞机在空中撒传单,扰乱军心,上面写着: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朱毛红军插翅难逃。能否顺利渡河关系着全军的命运,怎么办?”大家听着讲述,思绪被带到了当年那个十万火急的危难时刻,一幕幕壮烈的景象在眼前拉开,往日硝烟早已散去,英雄之气仍在人民心间纵横激荡。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草厂社区居民孙振西致力社区志愿服务20余年,做过小院议事堂的厅长。他说道:“最初在推行气改电时,居民顾虑很多,担心用电炒不熟菜、怕费钱,我也是居民,我说那就让大家试一试,胡同里开设了电灶试验点,可以现场试炒,您别说,这一招真管用,大家很快就发现用电安全又方便,大大加快了气改电的工作进度。因为身体原因,我离开了小院议事厅,前段时间我家院里的脏水池塌了,弄得院里很脏,我真是不想麻烦社区,但又没法自己解决,正在我纠结之时,社区书记不知道怎么就知道了这事,带着人上门查看情况,第二天就修好了。过去我帮助过别人,现在我有困难了,社区帮助了我,真的让我很感慨,住在这儿幸福感太强了!”

草厂四条社区书记李峥现场回忆为居民修坡道的事儿:“我们‘接诉即办’为百姓修了一条坡道,居民纷纷说我们为老百姓办了件实事,没想到的是,没两天有一户居民来反映,说有坡道后,快递和外卖不减速,好几次家里老人孩子出门差点被碰到,言语间情绪很激动。我们想办法在胡同东侧设置了减速慢行标志,但是效果并不好。这安全可是大事,社区考虑把坡道往南挪上1.5米,有的居民就说了,现在的坡道修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挪啊?也有人说又修一遍,纯粹是浪费资源。社区一有空就去入户做工作,近一个月时间,终于让大家的想法一致了。可是刚把地刨开,就发现新坡道的预定位置地下有电缆,真是一波三折!最终,社区党委跟施工队协调,躲开电缆,坡也没那么平缓,通行车辆自然会减速慢行,保障了安全。这是个小事,可是前后历经一个多月,结局比较圆满,我们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现场,退休党员张九龄带来了他的学习笔记和简报,和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分司厅小学的学生黄上捷、张琪佳朗读了他们写给“时代楷模”张桂梅和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爷爷的一封信,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胡同里的红色讲坛”系列活动充分统筹宣讲资源,把“讲台”搬到胡同院落、文化场所、商务楼宇、校园课堂、景区公园,用群众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的语言讲述百年党史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是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激发群众心中对党最朴素的情感,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红色讲坛”上的核心主讲人来自老干部宣讲团、党校教师宣讲团和少先队宣讲团,他们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宣讲团有机融合,灵活组建队伍,深入社区胡同,走街穿巷,有人群驻足的地方就可能有“红色讲坛”的身影。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是胡同里的红色讲坛最突出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分层分级分众,邀请老党员讲故事、诉真情,专家讲精神、铸信念,青少年讲心得、说体会,基层干部讲奉献、论作为,老百姓讲感受、谈变化,让党的故事口口相传;二是注重结合区域实际,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讲述区域内发生的党史事件,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系列宣讲活动;三是注重提升宣讲实效,通过讲述为民办实事的感人故事,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引共鸣聚共识。东城区将进一步加大宣讲统筹力度,积极用好地区红色资源,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基层宣讲活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