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个冬奥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人民网-北京频道 2021-06-01 17:47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消息,北京2022年冬奥会经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确定的11个冬奥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国家速滑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等5个新建场馆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等3个新建雪上场馆获得绿色雪上运动场馆三星级评价标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体场馆群等3个改造场馆获得既有建筑改造绿色二星级评价标识。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介绍,目前,北京和延庆赛区所有竞赛场馆已经实现完工,并接受了“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的集中检验,所余7项非竞赛场馆也将于年内全部实现完工。北京举办一届“低碳冬奥”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所有场馆100%由绿电供应,首次大规模使用碳排放趋近于零的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北京及延庆赛区所有场馆都可以完全采用公共交通抵达赛场,11个冬奥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这些建筑不仅支撑起了一届具有新时代、新理念的“低碳冬奥”,而且这些低碳建设理念、低碳设施一定会为北京留下一笔宝贵的,可利用、可传承的资产。

冬奥绿电悄然送入千家万户

低碳奥运,能源先行。2020年6月,随着张北至北京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全面投产,冬奥会所有场馆在奥运历史上首次100%使用绿色电力,该项工程在保障冬奥会的同时,还将绿电输送进入千万北京市民的家中。目前,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绿电”,是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2020年成为北京进入“绿电”时代的元年,北京全体市民都将成为绿色清洁电能的受益者、参与者。这相当于节约标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从源头降低了碳排放量。

同时,冬奥会众多的场馆积极开发分布式可再生电源,推进光伏、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延庆冬奥村采用高压电锅炉供暖,实现了100%由可再生能源供应热力。山地新闻中心建设“绿色”屋顶,利用64个采光天窗,定制256块异形光伏板,年发电量达14万度,产生的绿能相当于每年减排约90吨二氧化碳。所发电量按“自发自用 余电上网”的原则,在满足山地新闻中心使用的前提下,富裕部分将汇入大网供社会使用。国家速滑馆在屋顶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共铺设总面积约300平米的光伏板,发电能力为300千瓦,可为场馆提供清洁能源。北京冬奥村在屋顶设置2584平米的真空管集热器,可提供生活热水10340千瓦,占生活热水的71.3%。

新技术成就北京“低碳冬奥”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体育馆建筑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与传统屋面完全不同,这个长198米,宽124米的巨大屋面就像一个网球拍一样,形成了独特的轻、薄、软的屋顶,重量仅为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大幅降低场馆用材量和建设复杂程度,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同时,国家速滑馆还采用智慧建造技术,主体工程建设工期大大缩短,大幅度降低用水、用电、用材量。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在使用二氧化碳制冰的基础上,首次引进溶液除湿系统,与传统的除湿方式相比,该系统可以降低能耗约50%。

此次冬奥会还首次大规模的采用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国家速滑馆、首体园区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三个场馆共建设7块二氧化碳冰面,约占此次冬奥会总冰面的1/2。二氧化碳是当前最环保的制冷剂,碳排放趋近于零。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

山林场馆率先实现“碳中和”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介绍,延庆赛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赛区采用了树木移植、表土剥离等方式,成功修复了赛区18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例如,长达9.2公里的高山滑雪赛道建设完成后,对其进行原土覆盖生态修复。巨大的赛道群重新融入到了山里之中。据了解,延庆赛区目前已完成总体生态修复工作的95%,今年6月将全部完工,世界级运动场馆将重现生机,重新融于小海陀山之中。

延庆赛区在建设过程中,将废弃的渣石用于雪道填方及景观工程等,内部消化弃渣总计约30万立方米,并将施工中开挖出的石材经简单加工后二次利用,做成各类建筑物的“石笼墙”,不仅大幅减少废弃渣土,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形成了石墙、石屋等浓郁的北方山村文化特色。延庆冬奥村采用装配式装修,既减少了现场湿作业所带来的碳排放,还在赛后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可回收再利用,利用率可达40%,降低了场馆的能源消耗,力争实现 “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全部实现中和”这一庄严承诺。

北京冬奥低碳出行很酷很方便

为降低碳排放量,北京2022年冬奥会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实现“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北京市建设了一张“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观众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完全可通过地铁、高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便捷抵达赛场,在鼓励绿色出行同时缓解交通压力。

在这张交通网中,京张高铁、京礼高速两条主干线路将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相连,打造出“两地三赛区1小时交通圈”;北京赛区所有场馆实现地铁覆盖,降低赛时的碳排放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场馆区域有地铁8号线、15号线到达,首都体育馆周边有地铁4号线、9号线和16号线到达,五棵松体育馆有地铁1号线到达,首钢滑雪大跳台有地铁6号线、11号线、S1线到达;在延庆赛区,随着京张高铁延庆支线建成,观众从北京北站至延庆站的车程不到40分钟,从延庆站乘摆渡车30分钟内即可直达延庆赛区各赛场。延庆赛区11条缆车索道为运动员、观众提供高山交通网络,从延庆冬奥村抵达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仅需30分钟。

绿色建筑、低碳场馆唱主角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安全质量处处长周光辉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优先采用绿色建造技术,建设了一批绿色、低碳的冬奥场馆。北京及延庆赛区共11个冬奥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同时,北京及延庆赛区建设3个共计5000平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北京冬奥村选取综合诊、延庆冬奥村选取D6组团,作为超低能耗示范项目进行建设,通过合理的朝向、保温隔热以及节能散热系统,降低建筑的总体能耗。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共建设2块二氧化碳冰面,并通过在屋面安装6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度。同时,还在空气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设置全热回收装置,回收效率达到70%,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低碳”场馆。

同时,大量利用北京2008年8座夏季奥运会场馆,创造性地实现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转换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避免了新建场馆带来的碳排放,还为赛后的可持续发展及多业态经营奠定了基础。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不仅利用旧工业遗址进行建设,降低了碳排放量,也使得百年首钢焕发了新的生机。

丁建明说,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后首次国际体育盛会,我们将竭力打造一届绿色低碳的冬奥盛会,将为国际社会贡献一份北京方案,同时更彰显中国的责任担当。

原标题:11个冬奥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北京冬奥会交出低碳减排新答卷

文/记者 董兆瑞

编辑/毛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