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消费季启动以来 重点商圈客流同比增长1.5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21 18:29

“2021北京消费季”自4月28日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商旅文体系列活动500余项,京东、苏宁、国美、小米、美团、饿了么、盒马、多点等电商平台,中国黄金、菜百、北汽集团、华熙live·五棵松、万达广场、北京华联等商业企业,中国银联、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自主发放消费补贴超45亿元,激发市场活力。全市52个重点商圈合计客流量达1亿人次,同比增长1.5倍。

微信图片_20210521183129.jpg

炫彩夜京城 打造新消费场景

据市商务局统计,多家商圈举办20余场夜京城主题活动,实现客流和销售双提升。在抖音平台发起的“DOU来夜京城”话题反响强烈,广大市民和来京游客陆续发视频投稿并实地打卡,累计播放量超过8500万次。

“夜行地图好玩好物市集”在合生麒麟新天地开集,日均客流量超过8万人次。中粮·祥云小镇的万国小食街以及网红花植市集成为网红打卡热点。华熙LIVE·五棵松开启“京‘熙’文化节”,带动五一小长假客流量上升至80万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104%。万达广场“花Young潮玩节”缤纷呈现,其中丰科万达广场当日销售额达3400万元,客流量同比增长41%。北京欢乐谷《欢乐魔方》《奇幻东方》《玛雅天灾》等夜京城天方夜谭光影秀项目,吸引20万人次打卡观赏,创下1000万元历史单日营收最高记录。世界花卉大观园首届花潮节绚丽登场,国潮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在夜间呈现,夜间打卡游客近万人,带动五一假期园区总客流量达3万人,同比增长119.77%。

微信图片_202105211831291.jpg

双品网购节 引领新消费趋势

京东、小米等全市电商企业积极参与第三届全国双品网购节,联动超过16万品牌、近18万家店铺,围绕品牌、品质消费主题,精选优质好物,融合节日元素,联动线上线下,深入开展覆盖多场景、多业态、多渠道的促消费活动,带动实现全国销售额超过590亿元,参与活动商品的好评率约98%。

五一期间,首发节在郎园station、将府公园、丽都商街三地联动开展主题秀场,集中展示艺术、生活元素、环保出行、美食、潮玩、文创类等千余款国内外品牌新品。打造“首秀京城”全媒体平台,推荐品牌首店十余家。

微信图片_202105211831292.jpg

掀起国潮风 集聚新消费势力

五一期间,在王府井、前门大街举办国潮市集,日均客流同比翻番。超市发联合百雀羚举办“正青春 国货强”主题活动,在线下上百家门店进行产品展示,互动体验,进行联合促销。京东推出“国潮京品”专场促销,深入挖掘“小而美”国货品牌,助力国潮消费新风尚。美团开展“老字号嘉年华”专场推介活动,带动老字号餐厅交易额同比增长149.4%。国美精选海尔、格力、美的等优质品牌,100多个类目,10万余款高品质商品参与“疯狂36小时”“五一宅家乐”等主题促销,带动全渠道销售额近33亿元。

微信图片_202105211831293.jpg

推广美景美食 优化新消费体验 

北京消费季期间启动的第五届中国京菜美食文化节,组织3000余家京菜餐厅联动促销,开展京菜品牌主题展和品牌掌门人直播推介,通过新华网、大众点评等线上渠道,推送千万元餐饮优惠券,吸引百万人次线上观看。美团联动文化、旅游、住宿、出行多个板块,上线“2021京城赏花季”“心动假期·畅玩五一”“千万文惠·点亮京影”“轻松乐学”等多场主题活动,实现北京地区旅游(门票)交易额环比上涨225.4%,同比上涨160.9%;电影、亲子等休闲娱乐交易额环比上涨150.3%,同比上涨564.4%。

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近期北京消费季将围绕“五新”板块,紧抓“六一”“端午”等促消费节点,组织开展亲子节、网络直播大赛、音乐角等重点活动280余项。联合多商圈和特色商街举办“穿越城市跑”“深夜食堂节”“京南夜生活节”“迷你所爱城市夜间市集”等8项夜京城主题活动。

启动网络直播大赛,组织本市新消费品牌、老字号品牌、京郊特色产品、重点商圈、产业园区等相关企业,以直播带货、云探店等形式,开展老字号、新消费品牌、逛北京、乡村振兴等系列主题日活动。

在北京SKP、运动萌兽主题公园、领展购物广场举办北京首发节专场活动,发布300余款品牌新品。持续打造“首秀京城”全媒体平台,推介50余家品牌首店、旗舰店,发布10万个首店打卡优惠礼包。7月启动智能消费节、信息消费节。

在促进家庭亲子消费方面,启动亲子节,包含“亲子市集”“亲子运动惠”“亲子趣课堂”“国潮亲子行”等6项活动。同时组织品牌餐饮企业跨界联动,走进“世界自行车日”“第二十四季博瑞汽车品牌大集”“大兴区民族团结月”,开展“京味国潮  和美与共”品牌餐饮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整合头部餐饮品牌企业的营销亮点,持续开展“玩转京城美食品牌推介”系列活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