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宋宫词》到《东四牌楼东》 名导个人表达需更好融入时代文化
文汇报 2021-05-15 14:24

电视剧是一种“为时而著”的艺术,在选题、创作、传播等各方面,今天的中国电视剧已经以较快的速度在翻新,因此一些旧有的创作经验也需要更新换代,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变化,考虑到观众在新的时代下的新审美、新关注、新趣味。如何将个人表达融合进时代文化中,实现美学创新,并引领时代文艺,可能是创作者们需要持续保持思考的课题。

在差不多20年前,有两部电视剧一先一后播出,都是甫一登场就石破天惊,成为名动一时的作品,也成为导演风格的代表作、观众念念不忘的“白月光”。这就是2000年播出的《大明宫词》和2001年播出的《大宅门》,前者以另类的女性视角和诗意的莎翁风格,刻画了盛唐气象中权力巅峰的女性的爱与欲;后者以家国笔法,书写了老字号的百年兴衰和家族变迁的世事浮沉。

今年,不约而同地,这两部作品的导演均推出新作,且题材都和自己20年前的代表作异曲同工。《大明宫词》导演李少红执导的《大宋宫词》播出,讲述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的一生以及她与宋真宗的帝后爱情故事,仍旧是从女性视野观照历史;《大宅门》导演郭宝昌执导的《东四牌楼东》也登台亮相,讲述了清朝末年一个破落王孙哈岚的成长际遇和爱情选择,仍然是京味儿传奇。

但这一次,两部作品从一开播便都遭遇批评,相关网站评分、社交媒介评论一路走低,令人大跌眼镜。

其实近年来,许多传统金牌导演都有类似遭遇:新作登场,质疑声大过喝彩。我们或许可以把《大宋宫词》和《东四牌楼东》作为案例,来一窥这其中的缘由。

网友评论过激,但两部作品确实各有各的问题

打开《大宋宫词》和《东四牌楼东》观看,不得不说的是,比起有些痛骂中的一文不值,这些作品并没有糟糕得那么彻底,网友评论中有过激的成分。《大宋宫词》的反宫斗思维、《东四牌楼东》的反常规主角,都是随着作品深入展开,而能够感觉到的创作者的独特思考与设计;包括音乐、京剧等元素的运用,也能看出创作者对作品的雕琢和打磨。

但也必须承认,观众对有些缺点提出质疑确有其合理之处。拿《大宋宫词》来说,开篇节奏突兀,剪辑混乱,闪回泛滥,李少红导演也在采访中承认她 “一开始的速度确实太快,有点操之过急”。再看《东四牌楼东》,正如观众所批评的,除了和《大宋宫词》一样存在剧情前期演员年龄和角色不匹配之外,故事尤其人物的行为逻辑多处缺乏一致性。加之两部作品的导演都有可类比的珠玉之作在前,观众心理预期格外不同,则更是落差剧烈。

而理智的批评声中说得多且中肯的,是老套。具体到两部作品,则各有不同的体现。

《大宋宫词》让人联想到前几年流行的“玛丽苏”大女主剧,即女主角人见人爱到不顾逻辑的地步。而剧中的刘娥让观众有这样的印象也不无道理:襄王因为落难被刘娥搭救,有妻有子但就从此情根深种;刘娥进入秦王府为仆,立刻因为茶艺被秦王另眼相看,随后又征服了原本因此产生醋意的秦王妃,而其他一应侍女、路人等,也多有为刘娥所征服倾倒。“玛丽苏”的人物创作方式由于完美到失真,在近年来已经越发让观众觉得在对女性的刻画上苍白无力,再加上审美疲劳,“玛丽苏”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套路。

而《东四牌楼东》则是人物故事与拍摄手法较为传统,三角恋、家庭伦理的故事在今天的电视剧市场上已经有了不同的变体、翻新的议题。哈岚的角色性格令观众无法共情二女争一男的剧情,而哈岚原生家庭的严父慈母模式也是并未脱出旧式的创作路径。

在创作创新不足的情况下,两部作品都起用中年演员在剧情前期扮演青年男女甚至少年男女,更是在直观感受上加重了观众的负面印象。虽然是为了较长的人物成长线做准备,但这种违和感不仅令演员在前期的发挥颇为受限,也令观众感觉难以入戏。最后使得作品从人物到故事呈现,都难免让人感到一股暮气。

再加上当下舆论和评价环境,已经更多地被年轻观众所主宰决定,自然就对这种老派创作和老成气质,更难欣赏和嘉许。

互联网环境下,大众的电视剧审美更迭不断加速

近年来,讨论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和传播,都离不开互联网语境。互联网不仅深度参与了中国电视剧产业链的每一环节,甚至一部电视剧的影响力,也不再是以收视率或播放量来评定,而更与互联网平台上的讨论热度、参与热度正相关。

而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环境变化,还有文化变化。互联网的活跃用户以年轻观众为主,他们的消费需求构成重要市场,他们的参与和表达也往往是电视剧的口碑和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深入地影响了许多电视剧在创作中的选择,电视剧的题材、类型、表演、视听、演员等等都向青年口味有所倾斜,甚至许多作品在创作主题上,也有从宏大叙事转为更接近青年观众心理的个人情感、个体生活的趋势。

《大宋宫词》和《东四牌楼东》等作品,则还是更接近传统电视剧类型创作,在对当下观众需求变化的适应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郭宝昌在接受网络自媒体采访时说,“如果说我曾经拍戏只是为了自我满足,那么坦白讲,这部剧我只想满足观众。”但实际上,最后的呈现却离今天的观众审美趣味相去甚远。

而除去前文所说的在故事逻辑、情感模式、人物性格、演员选择等各方面体现出的审美风格上的老派持重之外,这两部剧的剧情节奏在网络传播时代也有劣势。

有业界人士曾说现在的观众耐心对电视剧提出的挑战就是,“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宋宫词》开篇的庞杂信息,《东四牌楼东》开局的人设欲扬先抑,都容易令观众失去耐心。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口碑确立迅速,很快弃剧或批评的人的发声会令更多人不给电视剧机会,从而剧情后面可能的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也很难挽回口碑的颓势和观众的流失。

电视剧创作的与时俱进,应表现在拓展而非一味迎合

《大宋宫词》和《东四牌楼东》显示出的是一种带着往日气息的电视剧风格。电视剧是一种 “为时而著”的艺术,在选题、创作、传播等各方面,今天的中国电视剧都正以较快的速度在翻新,因此一些旧有的创作经验,也需要更新换代,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变化,考虑到观众在新的时代下的新审美、新关注、新趣味。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迎合观众。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构成电视剧的新生态环境之后,电视剧文化整体上多向青年文化风格转型,其中一些古装、家庭、爱情等类型剧集存在着过于考虑受众口味所导致的过度亚文化倾向。过犹不及,一味迎合青年受众的文化创作,也并不完全有利于我国电视剧的良性发展,反而会形成新的同质化、模式化,从而扼杀电视剧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丰富空间。

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能力并非不能被引导和拓展,尤其是青年观众,其本身的好奇心、不确定性都使得他们的接受范围、接受能力比一般预想的宽广和强大。

在去年到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如《山海情》和《觉醒年代》的艺术创新和观众接受就是典型。这两部作品一为农村扶贫题材,一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但都在艺术创作上更多是对观众审美的拓展而非迎合,前者的农村景观,后者的文学表达,都为我国电视剧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艺术探索。可喜的是,这样的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显示出了观众在电视剧艺术上的审美可塑性和接受度。这些作品着眼于传播效果市场但并不一味迎合市场,重视经济效益但更看重社会效益,在其双效统一的追求中,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独特艺术品质,也因此真正抵达了广大青年观众。

《大宋宫词》和《东四牌楼东》等作品遭遇的口碑严重下滑,折射的是电视剧创作的时代与个体的协同问题。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始终既是创作者的个人文艺表达,也要契合整体性的时代文化需求。而如何将个人表达融合进时代文化中,实现美学创新,并引领时代文艺,则可能是创作者们需要持续保持思考的课题。

文/杨慧(作者为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

来源/文汇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我的阿勒泰》热播:散文也能改编成电视剧?无需设限!
工人日报 2024-05-27
历史剧怎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工人日报 2022-04-17
主旋律作品破圈:从“主旋律”到“新主流”
光明日报 2021-10-26
倍速,为何成了观剧“刚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20
影视|《觉醒年代》获三项白玉兰大奖:让“青年”“作为”“理想”再度成为高频词
文学报 2021-06-13
“弥新剧”《大宋宫词》如何弥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03
追完《清平乐》《大宋宫词》还想知识补充?这本书讲述真实宋仁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4-28
北京卫视《东四牌楼东》热播 郝蕾演绎“薛宝钗式”悲剧人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4-21
最新评论